今年以來,得電池者得天下,成為新造車行業的共識。作為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動力電池正在成為新能源產業鏈中被爭奪的高地,不僅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先進技術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新能源汽車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目前,全球的電池供應商集中在中日韓三個國家,中國的寧德時代,韓國的LG、三星SDI、SK和日本的松下,占據了主導地位。
電動市場搶奪戰
對新能源汽車而言,電池就是心臟。如今,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中日韓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日韓的電池消費市場格局。
有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0.7%,韓國為0.2%,日本為0.5%;而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升為5.9%,韓國為3.0%,日本為0.9%,位居倒數第一。
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繼續維持歷史高位,為16.4%,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到18.2%,逐步轉向市場驅動。
11月17日,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赟在2021中國汽車新創峰會上表示,以現在的市場發展速度,中國2024年就能達到新能源汽車滲透率20%的目標,2030年則應該能達到45%-50%——超過此前行業規劃的指導水平。
根據羅蘭貝格《汽車行業顛覆性數據探測》消費者調查,全球范圍內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都在持續增加。鄭赟介紹,除了中國市場,也有大量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國家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快速爬升,以韓國為例,在去年1月份,消費者購買意愿是55%左右,今年爬升到了70%。
日本的電動汽車起步較早,但發展勢頭較平緩,一直受到混合動力車(HEV)的嚴重壓制。不過,日本鋰離子電池企業成本較高是導致日本企業競爭力和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市場渠道方面明顯要高出中國企業許多。
韓國與日本一樣,都是汽車工業大國。目前雖然現代、豐田都有自己的純電動汽車專屬平臺,但是在各自國家市場純電動汽車卻不是銷量最大的。而中國純電動汽車的滲透率最近兩年增長也比較快,但是由于中國市場實在是太大了,因此推廣速度并不是特別快。
技術前沿搶跑戰
動力電池是一個技術驅動的產業,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很快,研發實力是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在中國,動力電池的結構創新方面,比亞迪發明了刀片電池,寧德時代有CTP技術。這些技術的進步程度,將決定動力電池的成本,進而影響電動車和燃油車平價的進程。現在寧德時代正在研究CTP的下一代技術CTC,試圖將動力電池電芯、有關組件和底盤進行集成。
在全球范圍內,除了中國的寧德時代,動力電池領域的重量級“玩家”還有韓國的LG新能源,日本的松下。日本在核心技術方面較之中國和韓國仍然有明顯的優勢。此外,日本的鋰離子電池也同韓國相似,基本都是日本電子巨人的下屬公司。
LG新能源的動力電池以軟包為主,松下電 器以圓柱形為主,早期通過綁定特斯拉起量。根據SNE Research數據,全球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占據了超過九成的市場份額。過去,這幾個模塊都是分離的,需要分開生產組裝,如果這項技術能夠量產落地,集成化的產品將讓電池的成本進一步降低,造車的產業鏈格局也可能重構。
資本領域搶攻戰
有中國“寧王”之稱的寧德時代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除了其技術領先,戰略方向明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很早就開始對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投資。這讓它在行業里的角色不只是一個賣電池的工廠,而變成了汽車產業鏈中無法繞開的重要玩家。
從電池相關的生產制造,到下游的整車廠,到跟汽車相關的芯片、底盤、自動駕駛、激光雷達技術,再到電池上游的原材料,一直到最上游的鋰礦,寧德時代都有布局,而主要的方式就是投資。
今年6月,寧德時代最大的競爭對手——韓國LG新能源啟動上市流程,擬IPO融資超10萬億韓元(約人民幣573億元),有望刷新韓國最大IPO紀錄。
7月,韓國政府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將在2030年前投入350億美元用于發展本國的電動汽車電池行業,與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國公司和日本公司展開競爭。為配合這一戰略,韓國電池三巨頭LG新能源、SK創新、三星SDI宣布計劃到2030年總投資40萬億韓元(約人民幣2247億元)。
日本無論是在以電動為主的混動技術方面,還是氫燃料電池技術方面,都深耕多年。日本也明確提出了電動化戰略——到2030年實現電動汽車的普及,其實市場實際離“真正實現電動汽車的普及”還很遠,如果想要實現目標,還需要“破釜沉舟”才行。但是,日本的市場實在太小了。
總之,各國的電池巨頭展開競賽,加速融資,擴充產能,其背后還是對新能源產業的全面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