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創新航募資或高達15億美元,有望成為今年以來香港最大規模的IPO。
3月11日,新能源動力電池研發商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創新航)提交赴港上市申請。
如果一切順利,資本市場將集齊國內動力電池前五強。作為中創新航的女掌門,51歲的劉靜瑜也將風光敲鐘。
根據此前報道,中創新航募資或高達15億美元(另有一說,為10億美元),有望成為今年以來香港最大規模的IPO。
招股書顯示,中創新航募資將主要用于新建和擴建多個動力電池和儲能系統的產業基地項目;先進技術研發,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中航奇女子再次臨危受命,更打贏與“寧王”專利戰
現年51歲的劉靜瑜,在商業管理方面擁有超過18年的經驗。
招股書顯示,劉靜瑜于2005年4月獲得東北財經大學的管理學碩士學位,專業為會計學,曾獲得中國注冊會計師、注冊評估師、注冊稅務師的“大滿貫”。
2003年4月開始,劉靜瑜就進入中航工業旗下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馬微電子)工作。直到2013年臨危受命,接任天馬微電子總經理,她的能力才得以彰顯。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靜瑜的第一把火就是將公司一貫的“利潤導向”扭轉為“客戶導向”,最終成功收獲華為、聯想、宇龍、OPPO等一系列忠實客戶。
在品質的保障下,訂單量節節攀升。僅僅用時10個月,劉靜瑜就讓天馬微電子成功扭虧為盈,躋身液晶顯示行業第一梯隊。
閃光的履歷表,再加上一次轉危為安,似乎也并沒有那么出彩。很快,彼時還叫中航鋰電的也交到了劉靜瑜手中,上級領導希望她能再一次續寫傳奇。
2018年7月20日,劉靜瑜開始擔任中航鋰電董事。7天后,她便被任命為公司董事長并自當年8月6日起擔任公司總裁。
整個過程,僅僅用時17天,也從側面烘托出中航鋰電面臨的困境有多緊迫。劉靜瑜必須與時間賽跑,去搶回一線生機。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寧德時代起訴中航鋰電專利侵權,涉案重點就落在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上。劉靜瑜在接受采訪時稱,“外界有傳言,說中航鋰電是惡意侵犯寧德時代的專利權。但中航鋰電不存在惡意侵權的動機。中航鋰電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培育的幾大民品之一。央企、國企天然肩負著使命和責任。對于鋰電池這樣的新興行業,中航鋰電在技術上的投入非常大。”
于是,面對寧德時代的發難,中航鋰電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自身產品研發的獨立自主原則,且所有產品均通過了專業知識產權的風險調查與備案。
終于,帶領中航鋰電走出困境的劉靜瑜,在2021年1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將公司更名為中創新航,一條上市之路鋪展開來。
如今,煥活新生的中創新航即將奔赴港交所。以上所有種種,則無不在驗證著劉靜瑜“中航奇女子”的榮譽稱號。
曾深陷虧損泥沼,短短四年成為中國第二、全球第六
中創新航是專業從事鋰離子動力電池、電池管理系統、儲能電池及相關集成產品和鋰電池材料的研制、生產、銷售和市場應用開發的高科技企業,致力于為全球客戶提供完整的產品解決方案和完善的全生命周期服務。
在2007年成立之初,中創新航主要生產磷酸鐵鋰電池,客戶以新能源客車為主,大客戶則是宇通客車。
然而經過十年的發展,新能源車補貼向高能量密度電池和長續航里程的車型傾斜。大環境的變化,最終在中創新航身上得以驗證。2017年,中創新航動力電池裝機量終于跌出行業前十,磷酸鐵鋰電池的市占率逐漸讓步于在能量密度方面占優勢的三元鋰電池。
于是,沒能及時轉向的中能鋰電,在大客戶宇通客車轉投寧德時代后,公司的經營慢慢駛入了虧損的泥沼中。據中創新航昔日控股股東成飛集成的年報數據,2017-2018年,中創新航分別虧損3.3億元、7億元。
劉靜瑜接手中創新航時直言:“2018年7月,我來到中航鋰電時,行業并不景氣,公司的產能也很小。”當時的她,也只敢提出50 Gwh的產能規劃目標。
2018年8月,正式擔任中創新航董事長兼總裁的劉靜瑜快刀斬亂麻,將公司業務的發展方向從過去的商用車配套為主轉向乘用車配套為主,并將產能重點放在三元鋰電池上。
而伴隨三元鋰電池產品的大規模上市,中創新航也一點一點將東風、長安、廣汽、吉利、零跑等車企發展為穩定客戶,成為它們主力車型的電池供應商。
2019年,中創新航取代寧德時代成為廣汽乘用車動力電池最大供應商。2020年時,中創新航已手握長安新能源五款車型和廣汽新能源四款車型的穩定訂單。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按2021年裝機量計,中創新航在中國第三方動力電池企業中排名第二;在全球動力電池企業中排名第七,按照2022年1月的裝機量計算,中創新航已躍居全球動力電池企業第六。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中創新航的動力電池銷量由1.62GWh增至9.31GWh,復合年增長率高達139.7%,是中國前十大動力電池企業中于2019-2021年間唯一一家每年同比增長率超過100%的企業。
復合年增長率達98.28%,金壇控股受益股份近30%
在劉靜瑜執掌下,中創新航運營逐步向好,僅僅半年后,她就將50 Gwh的產能規劃目標提高到了100 Gwh。
一路走來,個中滋味只有劉靜瑜自己知道。她曾經在采訪中不無感慨,“直到宣布200 Gwh的產能目標時,外界才開始關注到中航鋰電。2021年6月,中航鋰電宣布2025年規劃產能300 Gwh,2021年11月宣布了將2025年目標提高至500 Gwh,并預估2030年將達到1000 GWh的產能。”
值得一提的是,中創新航在材料、結構和制造技術創新,以及生態健康發展創新方面做了諸多突破。其全新研發的極簡One-Stop Bettery電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經濟性等方面具有優勢,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此外,中創新航開發了超高耐熱穩定電池、自修復固體電解質界面膜和高安全電解液,并將其應用于彈匣電池,使其成為業界第一個成功通過穿刺測試的三元電池。
產能的翻倍式增長,品質的優良保證,自然吸引來了越來越多客戶。截至目前,中創新航已配套廣汽、長安、廣豐、廣本、上汽通用五菱、吉利等主機廠,并成為廣汽、長安的最大供應商,主要配套車型有廣汽埃安系列、宏光MINI、奔奔E-Star等。此外,中創新航還獲得了小鵬汽車全系車型定點,零跑C11車型也由公司獨供。
運營數據層面,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中創新航的營收分別為17.34億元、28.25億元和68.17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98.28%。對應的利潤則分別為-1.56億元、-0.18億元、1.12億元,已經扭虧為盈。

來源:中創新航招股書
經營一步步向好,中創新航也獲得了多輪投資,投資方包括成飛集成、金圓集團、金壇投資、國投創合、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基石資本、紅杉中國、廣汽資本、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廈門創投、晨壹投資等。
招股書顯示,小米長江產業直接持有中創新航已發行股份約2.61%,紅杉持有股份約2.42%。
2021年9月,中創新航完成了最后一輪股權融資,募資規模為120億元。該輪融資中,除常州政府、廈門政府、航空工業集團等原股東繼續增持外,還獲得了武漢、成都等政府國有投資公司、國家制造業轉型基金等國有資本的投資。成飛集成于2021年12月在投資者平臺透露,中創新航增資投前估值為500億元。
招股書顯示,目前,中創新航單一第一大股東為金沙投資(隸屬于常州市金壇政府),持股比例為16.74%。最終,金壇控股通過多家公司受益股份總計約為28.87%;成飛集成是中創新航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0.03%,成飛集成的最大股東為航空工業。

來源:中創新航招股書
在2021年中創新航戰略發布會上,劉靜瑜談及未來發展戰略時透露,公司將持續深耕儲能技術,在儲能材料、新型儲能系統、高效循環再生三個方向重點投入,并不斷在“智能+”和“能源+”方向上發力,構建全方位能源運營體系,加速清潔能源替代進程,助力驅動方式變革,促進社會低碳化發展。
招股書顯示,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2021年至2026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預計將以29.8%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預計2026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將達到30.1%。其中,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15.5%攀升至2026年的37.7%。
于是在廣闊市場的帶動下,再加上登陸資本市場后的資本助力,中創新航的發展能否跑出“加速度”,則是劉靜瑜所要交出的新答卷。 (首圖來源:中創新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