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頒布以及國家對于電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成為動力電池企業深入研究的重點。而積極研發生產新型負極材料和技術創新成為了負極材料企業參與未來競爭的必然選擇。
硅碳負極將成負極材料企業角逐主戰場?
據起點研究(SPIR)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鋰電池負極材料總產量約為11.44萬噸,同比增長53.3%。2016年,中國鋰電池負極材料的需求消費量為8.13萬噸,同比增長46.22%。受負極價格下降影響,2016年中國鋰電池負極材料產值為59.1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約54.8%。鋰電池負極材料產量的大幅增長,主要受國內動力電池需求的影響,具體產品主要表現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的增長。目前石墨在負極材料中的市場份額約為80%。
據了解,石墨類負極材料的理論比容量為372mAh/g,市面上性能較好的石墨負極材料已經能達到360mAh/g。可以說,對于當前成熟的石墨負極材料,其能量密度潛力基本已被充分發揮。與石墨負極材料相比,硅基負極材料的能量密度優勢明顯。而硅負極的理論能量密度達到石墨負極的10倍以上,高達4200mAh/g。
作為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硅碳負極對于提升電池能量密度能發揮比當前石墨負極更顯著功效。硅碳負極的應用,可以提升電池中活性物質含量,從而大大提升單體電芯的容量。據預測,2020年硅碳負極材料市場空間50億左右,同時市場集中度將非常高。
誰將扛起大旗占據高地呢?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上海杉杉、斯諾、國軒高科等多家企業已經在積極布局硅碳負極領域,到底誰將扛起行業市場大旗占據高地呢?請看下面具體企業布局情況:
1、杉杉股份硅碳負極材料實現量產,2017年產能達到4000噸
據介紹,杉杉股份硅碳負極研發始于2009年,目前已經具備每月噸級的出貨規模。參照公司建設規劃,公司2017年有望完成4000噸/年的硅碳負極生產規模。
負極材料業務在杉杉股份歸母利潤中占比20%左右。參考公司2016年數據,負極材料業務已在上市公司利潤占比超過20%,且具有顯著的市場競爭力,人造石墨產品市場影響力國內排名第一,全球排名前三。負極材料的技術進步和產能擴張,可為杉杉股份帶來較大的邊際改善。
2、深圳貝特瑞研發全球首款硅碳負極材料
貝特瑞憑借在負極材料領域技術領先地位,其硅碳負極的研發和生產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公司硅碳負極材料在2013年通過三星認證之后,2014年~2016年產量處于攀升階段,其產品市場認可度也在逐步提升。據悉,深圳市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以銷售收入的5%投入研發,并于2010年組建了業內首個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擁有一支200余人的研發團隊,已獲授權發明專利160余項。貝特瑞研究院研發的全球第一款商業化的硅碳負極材料和最新推出的NCA正極材料,其能量密度較傳統正負極材料提升一倍以上,使得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達到500公里以上成為可能。
3、斯諾搶占硅碳負極風口
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未來動力鋰電池在一致性、循環性能和安全性能上進一步提升,同時電池必須具備快充性能,適應高溫與低溫環境下的工作環境。作為國內最早研發、生產和銷售高端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的企業之一,深圳斯諾緊密切合產業技術發展趨勢,開發基于人造石墨的高比容量、綜合性能更加優異的新型硅碳負極材料。
據了解,目前斯諾已加大研發投入,建立了材料檢測實驗室、電池制作實驗室、碳材料改性實驗室,并與上海交通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多家高校科研單位形成緊密協作,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必將在未來技術角逐中搶占制高點。
4、國軒高科5000噸硅基負極材料產業化項目
2016年11月14日晚公布定增預案,擬以31.18元/股向公司實際控制人李縝、上汽投資、博時基金等8名投資者發行不超過1.15億股,募資不超過36億元,用于新一代高比能動力鋰電池產業化等5個項目。
年產1萬噸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和5000噸硅基負極材料產業化項目、年產21萬臺(套)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及關鍵零部件項目、年產20萬套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控制系統建設項目,擬分別投資5億元、3億元、2.5億元,建設完成并全部達產后,預計實現凈利潤分別為1.69億元、1.16億元、1.4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