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自行車的換電模式,需要在政府統籌規劃下有計劃、有節制推廣,避免扎堆和資源浪費,同時要充分考慮換電的設備安全和用戶數據安全。此外,政府和相關企業必須共同探索,盡快就電池標準、新國標落地尺度等核心問題進行討論。”近日在京舉行的“交通運輸新業態服務需求側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針對電動自行車共享換電行業的幾條建議引發行業共鳴。
需求側引領“換電熱”
面向電動自行車的共享換電,是繼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之后涌現的“新物種”。隨著2019年4月電動自行車新國標落地實施,共享換電業務迎來加速發展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范圍內已誕生大小超過20家電動自行車換電運營企業,運營范圍涵蓋一二三線城市,服務對象目前主要為共享電單車企業、城市商業配送(外賣、快遞等)和私家車主。
從新業態所要服務的需求側看,“換電熱”的興起來源于電動自行車的消防安全風險和“充電難”這兩大痛點。電動自行車日常的消防安全隱患,包括個人用戶私搭亂接充電帶來的火災隱患,以及外賣、快遞網點的開放式集中充電風險。“充電難”則表現為傳統充電耗時長、小區充電樁資源稀缺、鉛酸電池耐用性差等日常困擾用戶的實際問題。
國內電動自行車保有量遠大于私家車,產銷量在每年3000萬輛左右并穩步提升,電動自行車在很多地方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短距離出行的首選。從出行習慣看,國內目前電動自行車日均騎行量超過7億次,日均充電需求超過1億次。巨大的存量市場和快速增長的增量市場是換電業務的生存根基。
在哈啰出行聯合創始人、CEO楊磊看來,面向電動自行車的共享換電是值得投入的新領域,也是兩輪出行的“新基建”。而據哈啰出行換電事業部總經理周樹楓介紹,截至2020年9月底,定位兩輪電動車基礎能源網絡的服務品牌小哈換電柜已進駐國內超50城,也是國內首個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認證的電動車換電柜產品。

供給側亟需產業政策引導
在2020年7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對新能源汽車的換電模式進行了詳細介紹,充分肯定換電模式的積極意義;10月份,國務院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強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給相關產業指明了方向。相比之下,電動自行車的換電模式暫時未納入國家議程,各企業在埋頭摸索商業方向,缺乏產業政策引導,中長期不利于社會資源優化配置。
江浩然說:“在這個垂直產業里‘吃螃蟹’的平臺企業,背負重資產,要去實現短期收益是有困難的。但創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會一蹴而就,我們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摸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這就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認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已被納入“新基建”享有補貼,同理,國家也可以考慮對電動自行車換電服務這種創新模式給予補貼;電動自行車換電產業要想發展,必須建立在規模化和標準化基礎上,因而需要在業界組建更廣泛的產業聯盟。
需求+供給,換電未來可期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原駐會副主任凌振國表示,交通運輸新業態服務是近些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性成效的一種表現,有效激發和激活了交通出行市場需求,也創造了新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談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時也要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從這層意義來看,作為一種交通運輸新業態的電動自行車共享換電服務,其誕生和成長的全過程都處于需求側和供給側互相作用之中。
2020年12月發布的《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指出,交通運輸的定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可適度超前布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不難看出,電動自行車基礎能源網絡就是這樣一種適度超前的新基建。
據周樹楓介紹,算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和換電柜,哈啰有近1000萬臺的智能硬件設備,每天各城市百姓的出行需求、出行熱點的數據,通過這些智能硬件形成了出行大數據,將出行領域的相關數據與主管部門共享,能更好地推動政企合作,助力智慧城市發展。
江浩然則認為:“如果這個‘共享充電寶’業務能夠安全穩定地為私家電動車、外賣騎手甚至是共享電單車提供掃碼換電服務,提升使用者的效率,為出行人員帶來便利,我認為在未來的創新服務市場,電動自行車換電業務會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