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伴隨資本市場對電動汽車股票的熱捧,1000千米續航能力也成為新的“燃點”。
1月9日,蔚來在NIO DAY上宣稱搭載150千瓦時固態電池的車型,最高續航可達1000千米以上。
1月13日,智己汽車(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團合資成立)宣布,搭載“摻硅補鋰”技術電池的車型,最高車型配備115千瓦時,最大續航里程超1000千米。
1月15日,廣汽埃安官微稱,搭載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的車型8分鐘可充滿80%,NEDC續航里程1000千米。
2020年年底,特斯拉也宣稱,正努力為包括電動半掛卡車Semi在內的未來車型研發可支持621英里(約合1000千米)續航的電池。
實際上,“充一次電行駛1000千米”技術對業內人士并不陌生。從市場層面看,企業間的競爭不能總是以性價比和需求來進行的,有些時候也需要“秀肌肉”的“軍備競賽”。
“1000千米續航”更多是對用戶心理的影響,消費者要明白,這樣的產品一定有適合其定位的價格。
比如,特斯拉推出的“1000千米續航”的是電動卡車,其旗下最強車型Model S Plaid,宣稱能實現520英里(836千米)以上的續航里程,但其售價接近14萬美元。
業內人士表示,這一輪汽車企業爭相發布“1000千米續航”技術的用意,或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一,這本質上是由特斯拉引發的汽車企業間估值差異的連鎖反應。
目前資本市場上的造車新勢力如蔚來、小鵬、理想和自主品牌車企如比亞迪、長城汽車都大幅上漲,上汽、廣汽這類合資為主的傳統汽車企業,需要進行宣傳策略上的調整,在互聯網基因存在短板的情況下,強調長續航能力自然成為首選。
第二,電動汽車研發制造需要持續投入,錢從哪里來就成為關鍵的問題。
通過展示自身的實力和愿景,引發市場關注,同時做好市值管理,無論是對于未來的市場銷售、股東利益還是融資需求都將是極大利好。
第三,近期汽車企業密集的高調曝光,也是一場話語權之爭。
在燃油車時代,傳統車企掌握絕對話語權。當電動汽車時代來臨時,產業格局先是由動力電池企業主導,隨后造車新勢力又搶了風頭。此番傳統車企借這個話題企圖宣示自身的技術實力,能否重奪話語權尚未可知,但暴露出來的產業鏈上各方溝通了解不夠的問題,仍值得業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