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去年集體喊“難”,2021年剛剛開始,中國電動車市場就火藥味十足——兩大主角正是意氣風發的蔚來和特斯拉。
在NIO Day 2020上發布首款旗艦轎車ET7的同時,蔚來汽車還發布了第二代換電站。根據官方所言,較之第一代換電站,蔚來第二代換電站服務能力將提升3倍。蔚來創始人李斌更是透露,今年年底前蔚來換電站總數將提升至500座。
蔚來前腳發布上述消息,特斯拉后腳就在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其位于北京八達嶺滑雪場的超級充電站正式上線,這也是特斯拉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第700座超級充電站。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特斯拉上海靜安國際中心超級充電站才上線,這不僅是特斯拉目前全球最大超級充電站,也使得特斯拉中國大陸地區超級充電樁數量突破5000樁——這足以令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心花怒放,此前他心心念念一整年的目標是4000個超充樁。

在去年年底特斯拉和蔚來為首的國內新能源“三劍客”不約而同募資后,行業人士曾分析稱這條賽道上的大小巨頭們將迎來新一輪的“軍備大賽”。現在來看,戰火已經打起來了。
加注基建背后:新能源大熱,充電設施缺口大
能讓蔚來和特斯拉“正面剛”的當然是超預期的新能源市場。在疫情“黑天鵝”飛過的2020年,全球汽車業遭遇重創,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卻再次成為“救駕騎士”。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新能源汽車銷售110.9萬輛,同比增長3.9%,若按照近幾個月月均10萬銷量走勢來看,全年銷量或與去年持平。這意味著,自2018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連續三年超過100萬輛。
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預計,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增長40%以上達180萬輛。此外IDC也判斷,今年起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實現大幅增長,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達到約542萬輛。
不過,與百萬輛級的年增長難以匹配的卻是充電設施缺口。據公安部交通部管理局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92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75%,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400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32%——但在充電設施方面,目前車樁比例僅為3:1。
去年6月,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連慶鋒在接受AI財經社采訪時曾透露,從北汽新能源的統計來看,大概只有40%-50%的電動車主能夠安裝私人充電樁。同時,在中國有70%的汽車用戶是沒有固定車位的。
這種情形尚未有大幅改觀。根據中國充電聯盟數據,2020年前11個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32.0萬臺,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增量超過去年同期水平,但隨車配建充電設施增量依然不高,同比下降30.0%。截至2020年11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同比增加31.1%,但也僅為為153.9萬臺。
這顯然不是瘋長中的互聯網科技公司能容忍的。以特斯拉為例,2020年其中國全年銷量超過14萬輛,但它的野心可不止于此。多家投研機構都曾預測過,特斯拉未來在中國銷量將有望實現15萬輛以上乃至翻倍。
以特斯拉為對手的蔚來,也在2020年收獲了121%的同比增長,銷量達到43728輛。與此同時,蔚來也已經累計7.5萬用戶。
按照這樣的增長趨勢,二者瘋狂擴張充電設施不無道理。不同于特斯拉體量大胃口也大,蔚來現階段主要目標還是“用戶至上”。不過,蔚來押注換電模式也得益于國內的政策助推。
在《中國制造2025》中,曾規劃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達到500萬輛。但由于受到政策補貼退坡影響,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下降4%至120.6萬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電動車整體造價較高,新能源補貼退坡后用戶購買意愿降低。
按照公開數據,動力電池占新能源整車成本的40%左右,產學研人士認為,換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用戶購買成本,進而拉動新能源汽車消費。
換電模式、車電分離政策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推出的。從2019年下半年起,政府相繼發布多項政策鼓勵換電模式,并將其作為新基建重要組成部分,寫進了2020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
蔚來也是受益者。在去年4月23日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中,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須在30萬元以下(含30萬元),但換電模式車輛可不受此規定限制——正好避開了蔚來ES。
在過去兩年密集的政策助推下,國內新能源產業鏈上的企業爭相涌入換電模式的新風口。截至2020年11月,全國換電站建成439座,除了換電模式的兩個主攻手蔚來汽車和北汽新能源之外,吉利汽車、寧德時代、浙江時空電動等車企以及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能源企業均在布局或者加大換電投入。
孰優孰劣?換電成本居高不下是難題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主流能源補給方式有三種:慢充、快充以及換電。新能源發展初期,國家新能源規劃主要是“以慢充為主,快充為輔,鼓勵換電”。
從各自的特點來看,都有著新能源汽車用戶的痛點。其中,慢充充電樁體積小,安裝成本低,但充電時間比較長。快充時間比較短,但由于充電電壓高、電流大,容易損傷動力電池,降低其使用壽命。與此同時,快充成本大大高于慢充。
這也是換電模式的致命痛點。盡管換電模式有助于降低用戶購買成本,在技術上,如蔚來已經實現分分鐘換電,在充電模式上亦采取集中慢充解決了電池損耗問題,但自建換電站本身的高成本卻始終居高不下。
不同于充電樁與充電站設施,換電站一是需要配備專門的電池倉、充電倉和配送站,以便于統一儲存、統一充電、統一配送;第二,由于電池組重量較大,更換電池的專業化要求較強,需配備專業人員借助機器來快速完成對電池的更換、充電和維護。
公開報道稱,蔚來建設一個換電站需要投入的成本至少在200萬元。對此李斌沒有否認,并坦承換電服務是賠錢的,蔚來推出免費換電服務成本還增加了5萬元,心大的他也只好說“要算大賬”。
事實上,蔚來原本的計劃是2020年建成1100座換電站,按照上述成本預估總計投入成本超過20億元。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20年蔚來實際建成177座換電站——從這個數字差距中也能看出端倪。即便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換電站企業奧動新能源,目前也只建成276座換電站。
因為高昂成本而受累的企業不少。其中,以色列公司Better Place也是換電模式的鼻祖,2007年就嘗試推廣換電模式,曾完成8.5億美元融資,估值高達12.5 億美元。但Better Place一個換電站造價超過200萬美元,最貴的換電站高達500萬美元,最終由于運營投入和收益難以達到平衡,不得不于2013年5月宣布破產清算。
國內換電站數量排名第三的杭州柏坦,在2019年底拿下云和資本領投的B輪融資后,去年一整年也都在被收購的路上。伯坦科技董事長聶亮曾擔任國家電網(863計劃)項目分項目負責人,并首次提出并驗證“車電分離、里程計費”的商業模式,在經過多年嘗試后,他認為在經濟形勢下行環境下,尤其是電動汽車產業鏈很難拉得動。
此外,新能源汽車電池標準難以統一,也導致蔚來、北汽新能源這樣的車企建立的換電站,只能為自己旗下的新能源車換電,這也是換電站收益無法覆蓋成本更無從談盈利的重要原因。目前電池統一標準仍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但在多位行業人士看來,由于涉及到核心技術共享,短期內很難在所有車企中推廣。
實際上,特斯拉早在2013年6月也發布過93秒換電技術,當時特斯拉的一個換電站僅僅建站成本就高達50萬美元,但馬斯克很快發現換電投資成本高、針對私家車的換電站盈利難等弊端,嘗試推廣兩年后還是放棄了換電模式。可以說,馬斯克今天在超級充電樁道路上的狂奔,也是踩過大坑痛定思痛的結果。
由此,盡管蔚來推出了性能更強的第二代換電站,但是較之早年的激進,換電站的建設速度已經趨于放緩。與此同時,蔚來自去年起強調為用戶提供“全場景加電服務”。根據蔚來官方數據,截至目前蔚來的充換電體系涵蓋了家用充電樁、超級充電站/樁。2020年9月,蔚來發布Power Up Plan,計劃全國部署3萬根20kW直流樁——顯然,這是更容易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