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充電啟航到無人駕駛,人們對于汽車的終極幻想正在一步步實現。新能源汽車的大旗揮舞正烈,“智能網聯”汽車也虎視而來。同是方興未艾,誰才是“答案”?新能源與智能網聯,也許并不簡簡單單是“汽車的未來”和“未來的汽車”之間的糾結博弈。
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洗牌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要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以融合創新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力爭經過15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長足發展。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全年累計銷量77.7萬輛,較2016年增加了27.0萬輛,增速達53.3%,連續三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令人欣喜。年初,隨著國外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獨資的上海超級工廠正式投產,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即自主品牌、合資品牌以及國外獨資品牌進入三方勢力角逐期,同時意味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向著市場化發展已不可逆。近日,中汽協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9月汽車市場銷量回升,產銷量均超過了25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和銷量分別為13.6萬輛和13.8萬輛,環比增長28.9%和26.2%,同比增長48%和67.7%,環比和同比漲幅明顯。在車市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新能源車的保有量繼續快速增長,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總保有量超過400萬輛,占全球的50%以上。
不過,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也遇到了一些瓶頸。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的不斷形成,近年來補貼政策不斷下降,以比亞迪為例;比亞迪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滑47.6%,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車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另外,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坦言,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然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服務模式有待創新完善、產業生態不健全等突出問題。
河北米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易微車創始人劉一男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產能過剩、競爭力不足、資源制約三大風險,也正基于此,“以純電動車為首的新能源汽車看起來‘受寵’不再。”
智能網聯成造車新勢力
隨著自動駕駛、人工智能、車聯網、新能源等技術的不斷突破,傳統的汽車行業即將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智能汽車的時代正在來臨。在近日舉辦的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表示,當前,隨著汽車信息通訊、人工智能、互聯網等行業深度融合,智能網聯汽車已經進入技術快速演進、產業加速布局的新階段。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9月份,L2級智能網聯乘用車銷售量達196萬輛,占乘用車總銷量的14.7%。更有部分企業加速研發L3級自動駕駛車型,多地開展自動泊車、自動駕駛公交車、無人智能重卡等方面的示范應用。如,今年6月,福特和百度簽署戰略合作意向書,計劃圍繞車聯網、人工智能等方面展開合作;8月,東風汽車與華為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協議中,“下一代電動智能網聯汽車展開戰略合作”是重點內容。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的發布,智能網聯汽車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路線圖2.0研判,到2025年,我國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當年汽車總銷量比例超過50%,C—V2X(以蜂窩通信為基礎的移動車聯網)終端新車裝配率達50%,高度自動駕駛汽車首先在特定場景和限定區域實現商業化應用,并不斷擴大運行范圍。2035年,各類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車輛將廣泛運行于我國廣大地區。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不斷完善,多方呈現競合發展態勢,走向協同創新。”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主任瞿國春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的應用場景也不斷重塑。在技術進步、成本下降與法規包容三重作用下,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從實驗室走向公開道路實際測試與商業化示范的階段,在出租車、干線物流、公交、封閉園區物流、環衛、末端配送、自助代客泊車等場景示范應用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可以看出,未來智能網聯勢必將借助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東風,實現核心產品技術創新求突破、跨界融合交通和信息通信求發展、智能路網基礎設施建設求升級。
新能源、智能網聯“交融與共”
此前在“第二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大會”智能汽車專場論壇上,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相比于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發展速度更快”。不過盡管如此,“智能網聯”的發展任重道遠,“焦慮”也時時存在。 在9月1日舉行的2018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有行業內人士表達了自己的“焦慮”:除了交付瓶頸,還有來自行業的壓力——幾乎同時期成立的蔚來、威馬步步緊逼,執掌江山多年的主機廠當然無法忍受被“革命”的風險,紛紛發力新能源。對新造車勢力來說,除了交付問題、競爭市場,“先建高樓后打地基”的問題也開始顯現。不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沒跟上節奏的監管,注定是場馬拉松賽跑。 國家智能交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關積珍表示,網聯化、協同化、智能化、電動化是交通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基礎設施和載運工具都在圍繞這個趨勢發展,其中載運工具電動化更要順應這一趨勢。智能網聯汽車具有明顯的跨界和跨越發展的特征,這些問題新能源汽車也同樣存在,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與新能源汽車并不沖突,事實上各自的發展也影響著對方的進程,從這層面上講,兩者是互為“解碼器”,未來的發展,必將走向融合。 對于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的互融協同發展,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徐猛認為,“首先要在各自行業的發展規劃中相互借鑒、補充和影響。電動化與智能網聯化是相互促進的,電動平臺是智能網聯系統的最佳載體,未來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具有智能空間的功能,智能駕駛水平也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