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機構表示,歐洲計劃在電池生產和開發方面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以試圖顛覆亞洲在全球電池市場的主導地位。但分析人士認為,這個計劃可能是徒勞的。
除了歐洲一些國家積極采取舉措之外,歐盟已經通過其“Horizon 2020全球競爭力計劃”向電池生產和研究項目投入了5億歐元資金,該計劃總投資為800億歐元。
去年12月,歐盟委員會根據其歐洲共同利益重要計劃(IPCEI)批準了32億歐元的資金。這項投資將支持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以及瑞典對于電池的研究和創新。
該計劃一直持續到2031年,預計將進一步籌集50億歐元投資。法國石油廠商道達爾(Total)公司和德國汽車制造商歐寶(Opel)公司將根據歐洲共同利益重要計劃(IPCEI)條款獲得13億歐元資金用于電池生產。這兩家公司的電池生產設施將增加48GWh電池產量。
歐洲競爭事務專員Margrethe Vestager在一份聲明中說:“歐洲電池生產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具有戰略意義,可以使交通和能源行業更加清潔,在創造就業機會、可持續性和競爭力方面具有更大潛力。”
歐洲儲能協會通訊和活動主管Doriana Forleo表示,鑒于歐洲推出的各種支持計劃,目前很難準確地計算出其總體投資額。但根據彭博社新能源財經公司在去年7月的報道,來自歐洲各國政府、制造商、開發銀行和商業銀行對于電池供應鏈的投資總額可能超過1000億歐元。
美國儲能投資相形見絀
盡管很難獲得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比較數據,但歐洲的儲能資金投入可能比北美地區要高出幾個數量級。
美國政府的2020財年預算提案撥款1.58億美元,用于在美國能源部(DOE)推出的一個促進儲能部署計劃。去年10月,美國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辦公室為美國關鍵材料研究所資助2500萬美元,并為美國能源部汽車技術辦公室提供了1500萬美元固態電池研究資金。
盡管歐洲在電池研究方面似乎能夠超越北美地區,但其大量投資于技術創新是否會讓其取代亞洲目前在電池市場的主導地位令人懷疑。僅僅從生產能力來看,這顯然不太可能。
盡管歐洲電池制造業正在迅速發展,但歐盟計劃中的制造能力大部分來自亞洲巨頭。例如,中國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 去年10月在德國圖林根的一家電池工廠破土動工,到2022年將實現14GWh的年產量,其投資額為18億歐元。這些亞洲廠商進入歐洲電池市場的努力得到籌資機構的積極支持,這些機構希望為歐洲快速發展的電動汽車產業提供更多的電池產品。
另外,歐洲投資銀行在今年三月批準了一筆4.8億歐元的貸款,以幫助韓國電池生產商LG化學公司在波蘭建設一座年產量為35GWh電池生產工廠。
開辟電池生產增長之路
歐洲期望通過開發和研究電池創新技術,使其在生產成本上低于亞洲電池制造商生產的電池產品。Forleo說,歐盟正在向技術準備水平(TRL)和化學領域的研究和開發投入更多現金。
她說:“歐洲還致力于覆蓋整個電池價值鏈,從原材料到制造、應用和回收。”
一個名為“通過多物理建模進行電池設計和制造優化”的電池研究項目于今年1月啟動,獲得了Horizon 2020計劃提供的近600萬歐元資金,以加速電池開發研究過程。其目的是創建一個模仿電池行為的軟件工具,并可以代替物理實驗。該項目的協調員Elixabete Ayerbe Olano表示,到2023年,該項目能夠將開發電池新技術和新概念所需的成本和時間減少30%。采用更加先進成熟的電池設計,使其電池生產成本可能減少50%到76%。
調研機構Wood Mackenzie Power&Renewables全球儲能團隊首席分析師Rory McCarthy表示,盡管歐洲對實現這一目標雄心勃勃,但趕超亞洲電池市場仍然是一項艱巨任務。
他指出,即使沒有政府部門主支持,LG化學和松下等亞洲公司也從汽車制造商那里獲得了數百億美元生產訂單。這使電池廠商可以在電池研究方面投入巨資,更不用說還有一些亞洲電池廠商在過去30年中一直在改進和完善電池技術。
McCarthy表示,考慮到亞洲在鋰離子電池生產方面的領先優勢,歐洲開發商希望開發下一代電池以便有朝一日可以取代目前的電池。但是歐洲政策制定者還需要長遠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