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不斷的增加,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相對于2018年,退坡了50%左右。
有消息指,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完全取消。
幾家歡喜幾家愁。補貼退坡以后,現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曾經炙手可熱的新能源電動車市場,面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究竟何去何從?
有位企業家說過:有些企業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太有錢了”。
這句話放在其他上未必100%適用,但電動車這一新興行業卻在印證這一點。
拿電動車行業來說,中國的電動市場之所以能涌現出一批垃圾電動車,和政策提供的高額補貼脫不了干系。垃圾車騙補、補貼后價格甚至低于“車牌價值”,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說是阻礙了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對于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需要財政補貼進行“輸血”。在2018年的時候,一款A級純電動汽車,在某些地方,“國補”加上“地補”,最高居然可以拿到將近9萬元的財政補貼。
對于消費者而言,最關心的問題是,電動車補貼大幅減少甚至消失之后,汽車價格會不會大幅漲價?
畢竟,目前每輛新能源汽車享受數萬元不等的補貼,這使得汽車廠家能夠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賣給消費者。一旦數萬元的補貼消失,這部分成本是會轉嫁給消費者,還是廠家自行消化吸收?
在我們車主的角度來說,補貼政策取消后,購買行為會變得更加理性。
購買純電動車的用戶會切實考慮自己的通勤狀況、充電便利度等因素,隨后再決定究竟需要多少續航里程才是最合適的,它們不會再被補貼誘導,花更多的錢買了超出自己實際使用需求的車輛。
而且在選擇車輛時,用戶可能不再把續航里程作為重要選擇依據,各家車企推出的差異化配置將會更進一步影響購車動機。換句話說,消費人群被不斷細分,越來越多的用戶會買到自己想要的產品。
對此,很多網友都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退潮之后才知道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