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價能力弱,受上下游雙向擠壓
原材料供應商產品供不應求,下游車企姿態強勢,電池廠商議價能力弱。這是原材料大幅漲價,成本由鋰電池廠商承擔最為關鍵的原因。
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75萬輛,同比增長108%。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224.6萬輛,同比增長75.3%。下游需求的大幅提升促使新能源電池廠商紛紛擴產。以鋰電池供應商蜂巢能源為例,2021年12月,蜂巢能源發布了面向2025年的“凌峰600”戰略,宣布將2025年全球產能規劃目標提升至600GWh。2021年,蜂巢能源公發布了7次擴產消息,總投資額達到776億元,在建產能超過300GWh。
電池廠商的大幅擴產使鋰原材料嚴重供不應求。
對于電池企業來說,資金供應是擴產的最重要條件。但對于鋰礦企業來說,鋰礦產能的提升并非易事。某鋰礦企業負責人表示,對于鋰礦企業等大宗產品供應商來說,產能的擴充是緩慢的。一來受制于礦產產能擴充本身需要的時間的影響,二來也受國家對企業采礦規定產能的約束。
作為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重要原材料,鈷、鎳的需求熱情同樣高漲。曾佑鵬表示,至2025年,電池領域對鈷的整體消費需求將達到19萬噸,其中動力電池用鈷需求將達到13.6萬噸。盡管動力電池廠商正在追求低鈷化,尋找無鈷電池材料替代方案,但隨著電動汽車產銷量的高速增長,鈷需求也將持續快速增長。對于鎳金屬來說,雖然全球鎳供應整體較為充足,但曾佑鵬表示,在新能源汽車用鎳快速增長的拉動下,電池用鎳的供應會出現結構性緊缺。
從上游爭取降價難,從下游爭取抬價也不易。
對于汽車動力電池市場來說,擁有客戶意味著取得一切。當前,正處于動力電池市場擴張期,穩定的市場競爭格局并未形成。對于動力電池企業來說,搶占市場份額是首要任務。肖太明表示,從近幾年動力電池廠商的裝機量排名來看,雖然國內前十名企業已基本固定,但其市場排名仍在持續變動過程中,這就說明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競爭格局仍未確定。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動力電池企業寧愿承擔短期的虧損,也要維持與車企的良好關系。
原材料降價難,電池企業需覓新出路
四川、江西鋰礦,青海、西藏鹽湖是我國鋰原材料的重要供應地。曾佑鵬估計,2022年,我國鋰礦石來源碳酸鋰產量將較2021年增加5.3萬噸,鹽湖鋰礦產量將較2021年提高0.9萬噸。然而,我國約65%的鋰原材料依賴于海外進口。這意味著我國在鋰原材料方面定價能力低,鋰價變化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海外市場。再加上國外鋰原材料供給會受到海運效率、出產國勞動力等情況影響,其價格變化又多了一重不確定性。
為了破除受價格波動影響可能出現的生產受損,電池企業與車企深度綁定是降低企業風險的典型舉措。吉利的動力電池布局覆蓋原材料、電芯、模組、電池包等,并與寧德時代、LG化學、孚能科技、欣旺達、蜂巢能源、中創新航等企業實現了深度合作。吉利與寧德時代的合作更是從2018年年底便開始,雙方合資成立時代吉利,生產動力電池,主要配套吉利、領克等品牌新能源車型。今年3月24日,上汽集團與青山集團合資成立賽克瑞浦和瑞浦賽克電池及系統項目正式簽署。
向上游拓展也是電池企業降低風險的發展方案。4月20日,寧德時代控股子公司宜春時代新能源礦業有限公司購得江西省宜豐縣圳口里奉新縣枧下窩礦區陶瓷土(簡稱“枧下窩礦區”)(含鋰)探礦權。今年年初,比亞迪中標智利鋰礦開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