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鋰資源已成為世界各國最為看重的戰略資源之一,供需持續緊張。2022年以來,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不斷獲得國家層面支持,江西鋰云母、青海鹽湖、四川鋰輝石資源的開采進程加速。行業預計江西宜春將在2025年形成50萬噸的鋰資源開發,徹底終結中國鋰資源的短缺情況。
鋰資源供需緊張,獲國家政策支持
我國鋰資源高度依賴進口,鋰原料產量僅占全球比例的24%,加工產能卻高達70%,保障資源供給具有高度的戰略意義。我國鋰資源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江西等省份,西藏、青海以鋰鹽湖為主,四川、江西以鋰礦石為主。其中,本土鋰來源以礦石為主,一種是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鋰輝石;一種是主要集中在江西省的鋰云母。隨著云母提鋰技術的發展,生產成本大幅降低,云母提鋰開始實現規模化生產。
2021年以來,鋰價受供需關系影響持續上漲,倒逼產業鏈加大對上游鋰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在江西省,除贛鋒鋰業之外,寧德時代、國軒高科也紛紛落子。在政策面,相關部門在2022年以來多次表態力撐鋰資源開發。1月份工信部明確提出將統籌提升關鍵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青海、四川、江西等省市溝通協調,推動加快國內鋰資源的開發;2月份,工信部再次提出適度加快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進度,同時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3月份,國家發改委表示將加強鋰鈷鎳等資源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構建開發采購并舉、國內國際的多元化資源保供體系。
銀河證券認為,鋰價高企的核心矛盾鋰資源緊缺或仍將持續2-3年,國內政策有望推進四川鋰礦與江西云母等鋰資源開發加速。國軒高科李縝預測,2025 年中國鋰資源需求量為60萬噸。2021年到 2025年,隨著宜春鋰云母工程的快速成長,青海鹵水提鋰技術的提升,四川鋰輝石資源的開采,還有電池回收技術的進步,進口鋰資源的需求量將大幅減少。預計江西宜春在2025年將形成50萬噸的鋰資源開發,徹底終結中國鋰資源的短缺情況。
為什么是江西?
隨著提鋰工藝優化,鋰云母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其儲量豐富、原礦成本較低的優勢逐漸顯現,發展鋰云母提鋰將成為中國戰略性需要。
江西省是國內的鋰礦資源大省,宜春地區擁有亞洲儲量最大的鋰云母礦,有“亞洲鋰都”之稱。行業信息顯示,宜春市及其下屬管轄地鋰云母儲量約占全國40%左右,可生產出氧化鋰品位在4%左右的鋰云母精礦約6250萬噸。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早期宜春鋰云母礦勘探工作不完全,因此實際的儲量規模可能更高。
國金證券曾對宜春的礦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當地云母礦主要分布在宜豐縣、奉新縣、高安市和袁州區四大區域,擁有采礦權的云母礦共計22個。位于宜春云母核心地帶的宜豐縣鋰礦存量資源豐富,共有10個云母礦,原礦總產能約1050 萬噸/年,折合碳酸鋰產能 7萬噸/年。其中,第一瓷礦、同安瓷礦、黨田瓷礦、鵝頸瓷礦、東槽瓷土礦、東槽鼎興瓷土礦等6個礦山歸屬權均為鼎興礦業,礦界內累計查明資源儲量共計約為6000萬噸。按照100噸原礦折合1噸碳酸鋰計算,六座礦產的碳酸鋰總當量有望達到60萬噸。以50萬元/噸鋰價計算,總銷售規模可達到3000億元。單以礦山數量計算,其礦資源占據了宜春總量的27%。
據了解,鼎興礦業是江西省宜豐縣同安礦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簡稱“江西同安”)控股子公司,江西同安持股比例為70%。天眼查信息顯示,江西同安是集開采、加工、銷售為一體,以生產鋰瓷石產品為主,同時生產鋰長石及硅灰石的聯合企業,擁有江西宜豐鋰瓷石及鋰長石礦山的開采經營權和自營進出口權,現有三十個礦井,兩個工廠,從開采、加工到銷售建立了一整套合理的企業管理機制和完備的質量保證體系。
鋰電資源開發利用,離不開產業鏈協同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同安與科力遠(600478)在近日簽訂了增資意向協議,擬將宜豐縣東聯礦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打造為集鋰礦、鋰電材料、混合動力與混合儲能技術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這也表明,江西同安在坐擁六大礦山資源的前提下,正積極謀求由源頭材料供應商向鋰電全產業參與者的角色轉換。
作為合作方的科力遠是鎳氫電池龍頭企業,構建了包括基礎原材料、電池材料、關鍵部件、動力電池在內的完整產業鏈閉環,智能制造能力獲工信部肯定。在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的賦能下,科力遠近年來在電池及材料的研發制造能力、產業協同能力等方面具表現出了競爭活力,企業營收逐年增長,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根據相關信息,雙方有望在碳酸鋰及磷酸鐵鋰材料、數字化芯材及儲能電芯等領域達成進一步的戰略合作,創造協同價值。
作為戰略資源,鋰電材料與國家能源安全、原材料安全以及新能源產業鏈的世界競爭力息息相關。目前來看,加快國內鋰資源開發,加強產業鏈企業協同發展是我國保障關鍵原材料供應的有效措施。在鋰礦資源、電池及材料制造實力、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的多維加持下,江西同安有望與科力遠共同構建鋰電產業鏈閉環,有力參與到我國鋰資源開發利用的大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