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走訪發現,本市一些小區存在私裝新能源車充電樁亂象,長達數米的電線或從窗口直垂而下,或橫穿人行過道,讓人看著心驚肉跳。

資料圖
面對街坊鄰居的擔憂質疑,一些當事人還不以為然,殊不知,私樁充電風險巨大。一方面,家用電壓與充電電壓未必匹配,可能造成超載超負荷。特別是沒有經過增容處理的私拉電線,稍有不慎便會短路起火,這在住戶密集的小區近乎“不定時炸彈”。另一方面,小區內的過道、空地等均屬公共空間,在規劃之外的地方停車,不僅會影響其他居民的日常活動,也容易在緊急時刻擋了消防車輛、急救車輛的路。若是人人都圖省錢、圖方便,隨建隨停,整個小區豈不是亂了套?
違規行為必須及時打住,但也要看到,很多業主也確有苦衷。眼下,新能源汽車日漸普及,愈發龐大的車主群體意味著水漲船高的充電需求。雖然充電站、大型商圈等都能解決燃眉之急,但更多人還是希望能就近實現閑時充電。從現實來看,很多小區采取非固定停車方式,沒有積極安裝充電樁,即便配備了部分充電位,一旦有油車“霸位”,或遇到高峰時段,也會出現“一樁難求”的情況。此外,一些老舊小區挖掘車位的潛力不大,當年建設時又沒考慮到這類大功率、大規模的用電設備,想要升級改造一時也無從下手。供不應求,亂安私樁的現象難免按下葫蘆起了瓢。
切實解決車主們的用電焦慮,既是回應民之所需,也是保障公共安全。對于有車位的小區,還是應當充分征集居民意見,根據新能源車數量及具體需求,分配出一定的充電車位,平衡好電、油兩類車主的權益。著眼不寬裕的情況,物業有必要通過設置智能地鎖、制定階梯價格、定期檢修維護等方式,確保來之能充、充完快走,從而提升循環效率。而那些沒有車位的小區,也不能直接“躺平”。眼下,一些地方開始了多元探索。比如,在小區周邊支路和次干路、閑散用地建設了公用充電設施;積極與周邊小區聯動合作,通過專用軟件實現錯時共享私人車位……總之,方法總比困難多,想方設法盤活資源,是破解充電難的第一步。
發展新能源車是大勢所趨。截至2021年底,北京累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50.7萬輛,充電樁已成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之一。看到亂象背后的問題,緊鑼密鼓、抓緊破題,才能讓更多車主在家門口實現“充電自由”,為這座城市的綠色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