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車主向我抱怨充電樁安裝難問題,心情都很沉重。”日前,威馬創始人、CEO沈暉也在微博上吐槽稱,今年威馬共交付了4萬多臺車,但隨車附贈的充電樁卻有近一半送不出去。微博發布后引起了網友的廣泛熱議,截止目前已超過2500條轉發及評論。
沈暉的疑惑,同樣也是眾多新能源車主,特別是老舊小區業主的心聲。
在電動化趨勢引領下,越來越多的車主開上了新能源汽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近300萬輛,同比增長1.7倍。在新冠疫情帶來的車市整體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產業仍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勢。
不過賣車容易,買車容易,用車卻未必容易。隨著新能源汽車走進千家萬戶,充電難開始成為用戶的大問題。“買得了車卻裝不了樁”的現象相當普遍。
此前據央視新聞報道,來自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全國仍有超過四成的新能源車主沒有在居住小區安裝個人充電樁,需要到3公里之外的公共充電樁充電。
私家車外出尋找公共樁充電,到底有多不方便?表面看來,在政策和產業各方的共同推動下,近年中國市場已形成了體量龐大的充電基礎設施規模。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109.2萬個,同比增長57.1%。過去一年內,我國月均新增公共類充電樁約3.3萬個。
按照以上規模,即使沒有家用樁的用戶,似乎也無需為充電感到焦慮。然而理想的豐滿背后,是現實的骨感。
截至目前,我國新能源車樁比約為3.05:1,遠低于《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規劃的1:1的指標。同時,由于新能源汽車使用場景分布不均,充電市場同時面臨充電排隊與充電樁利用率低的矛盾;充電樁整體利用率較低,行業平均利用率僅在3%-5%左右。即便是在新能源車滲透率較高的一二線城市中,情況依然不容樂觀。數據顯示,在全國25座大型城市中,有22座的公共充電樁平均利用率不足10%。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已實現大規模建設,但目前我國公共充電樁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現狀,充電排隊、“僵尸樁”、燃油車占位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新能源車主的補能體驗。可見,要破解新能源車主的焦慮,僅憑公共充電設施遠遠不夠,小區私人充電樁的剛性需求仍需得到滿足。
據統計,擁有私樁的車主,平均每月出行頻率是60次;而沒有私人充電樁的車主,平均每月出行頻率僅為36次。更有車主反映,在外充電等待充電時間漫長,特別是隨著冬日氣溫逐漸降低,讓新能源車主的用車體驗愈發糟糕。
然而客觀現實是,由于廣闊的面積和市場規模,中國當前充電基礎設施總體仍滯后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進程,而私人充電樁又滯后于公共充電設施。從發達國家市場表現來看,美、日、歐私人充電樁保有量顯著大于公共充電樁。而國內兩者的比例則接近1:1。
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發展充電樁產業,也是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的體現。當前,我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賽道已形成優勢。補能生態不僅是新能源汽車的最后一公里發展瓶頸,也是驅動銷量增長的新引擎。完善充電補能將有利于激發新能源,保持產業優勢。反之,充電難的問題如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將成為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進一步阻礙。出行端的“雙碳”目標更加無從談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王耀認為,當前配置充電樁仍需區分場景,形成以居民區充電為主、公共充電為輔、換電為補充的充電生態。
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居民小區充電難的局面遲遲無法打開。
近日,觀察者網發布了一則“關于新能源汽車小區充電難”的投票,結果反映”小區電網容量不夠”、“小區固定車位不夠”、“物業不同意”等,是影響社區新能源車充電的最大的幾個難題,且在老舊小區中更是相當普遍。
實際上,無論安裝公共充電樁還是私人充電樁,積極性最高的除車主本身外,還包括車企和充電服務運營商。為推廣新能源汽車增加銷量,當前主要新能源汽車企均提供優惠甚至免費的安裝私人充電樁服務。
然而決定私人樁能否落地的根本,還在于政府部門、電網、物業等各方面的申請準入環節。
現狀是,多數建成時間在10年以上的小區由于規劃較早,并沒有考慮到日后新能源車大規模發展及由此帶來的充電樁問題。以全國新能源車保有量最大的北京為例,在北京1.2萬個居民小區中,有2700個是老舊小區,戶均停車位不足0.5個,且大多數為非固定車位,多達40%的停車位不具備充電樁安裝條件。
即使小區具備安裝條件,但由于個人私拉電線、電纜屬違法違規行為,一般有充電需求的業主都需與物業公司及開發商溝通,由物業公司及開發商協調相關部門統一安裝。
不過,老舊小區普遍供電容量不足,而電網公司對其增容改造與充電樁的實際需求并不同步。在實際開銷上,物業及開發商往往由于無利可圖,導致其推動充電樁安裝的積極性不高。此外,包括物業和其他業主對充電樁安全隱患的擔憂,更使有需求的業主在申請時困難重重。
好消息是,為解決這一痛點,有關各方對此正在加強行動,切實緩解來自新能源車主的焦慮。
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相關產業的發展與完善離不開政策規劃及引導,充電基礎設施也是如此。
早在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便首次提出充電樁建設規劃。近年來,包括《“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關于加快居民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等中央文件,對充電樁發展也都有規劃。
就在不久前的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在《關于振作工業經濟運行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繼續提出要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加快充電樁、換電站等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而在地方政策層面,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布局充電樁產業。此外,部分省市也提出了“十四五”期間電動汽車充電樁的建設目標。如北京提出到2022年新建電動汽車充電樁不少于5萬個,廣東則是18萬個;到2025年,上海計劃新建20萬個充電樁,湖南則計劃屆時充電設施保有量超40萬個。
具體到各地,許多省市因地制宜地推出符合地方實際需求的解決方案:如四川電力采用“統建統營”,在小區業主達成共識后,由電力公司統一建設運營社區充電網絡,并通過可調功率的充電樁實現有序充電,提升效率;福建廈門則通過“聯網通辦”的形式打通建樁全過程,由電力部門處理車主提交的申請,協調各方工作幫助家用充電樁落地,減輕了車主在申請安樁過程中的重重阻力。
就在不久前,北京城市管委會就加強居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和管理公開征求意見。《意見》明確新建小區項目落實充電設施配建比例要求,并對老舊小區補建停車位及充電樁;此外還進一步精簡了充電條件確認、用電報裝和設施施工建設等流程手續,并將自用充電樁安裝時限壓縮至不超過10個工作日,縮短辦理時限。
當然,要讓廣大車主滿意的補能體驗落地,最終仍離不開車企、充電設施服務運營商等產業鏈各方及社會力量的支持。而在這一共同利益點上,原本看似風馬牛不及的行業,如車企與房地產開發商之間也在不斷達成共識,深化彼此合作。
以先前發起相關吐槽的沈暉和威馬汽車為例,這家造車新勢力不久前剛剛獲得來自房地產巨頭雅居樂領投的1.52億美元D2輪融資。根據雙方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威馬和雅居樂將在品牌、銷售與服務網絡、充電設施布局、汽車金融、供應鏈金融、售后服務等方面將進行深度合作。
此次合作,對于產業雙方而言可謂強強聯手:作為新勢力中的頭部企業,威馬汽車已累計交付智能純電汽車83,624輛,今年1-11月,威馬汽車共計銷售達3.9萬輛,年銷量有望突破4萬輛,在售車型也主要覆蓋15-25萬元的最主流區間;而身為地產龍頭,雅居樂旗下物業管理服務板塊覆蓋31個省級行政區域、199個城市,服務項目超過3600個,服務業戶超過300萬個。
威馬汽車在推進汽車銷售的同時,對公關充電基礎設施領域也早有布局。目前,適用于威馬的公共充電網絡已經覆蓋全國31個省,360個城市,并通過自有的“即客行”APP,為用戶提供超過43萬個公共充電樁服務。
而此番與雅居樂取得合作后,威馬將進一步深化家充樁的布局,保障其新建住宅100%配建停車位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規劃新建小區的公共充電區域,并多樣化混合提供慢充、快充、超級快充等多種柔性補能手段。
由此可見,一旦雙方合作開啟推動充電設施布局,有望為體量龐大的新能源車主帶來更加無慮的充電體驗。
從威馬與雅居樂的合作案例中也能看出,要徹底解決業主用戶的補能焦慮,相關政策措施不僅有待時間的催化而不斷完善,更需要產業相關各方相向而行,協力協作。由于充電行業具有高投資、慢回報的特點,因而站在行業角度,體量較大、資金充裕的新能源車企更有可能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主力。
而威馬等行業頭部企業則以實際行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由此形成示范效應,也無疑將對推動充電布局加速向好發展。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新能源車主終將迎來比燃油車更好的駕乘、維保和補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