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車行業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開始清算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補貼到近日流傳出的四部委要求各地報送2015年度新能源汽車閑置車輛情況,為防止歷史重演,出現大面積的騙補情況,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國家可謂是“用心良苦”,只是能否奏效卻難下定論。
而盡管大家在網上已見過多個版本的地方補貼政策的匯總,但各地2016年的補貼方案今年是否繼續沿用不得而知。據電動汽車資源網記者了解,目前只有北京、天津、合肥、江蘇、山西等極少數地區發布了2017年的調整方案,大部分地方政策是不確定的。
地補政策的不確定性意味著風險叢生,會給企業和市場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比如,車企不敢輕易賣車致使銷量下滑;容易橫生枝節,影響企業正常經營。
新能源汽車市場一波三折 今年前4月銷售下滑
當國家提出3萬公里的要求后,早賣車、早運營、早達標、早申報,成為企業追求的理想狀態。但實際上,企業來不及消化這么重大的打擊,加上地方補貼不明確等因素,影響了今年1-4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據中汽協數據統計,2017年1~4月,新能源汽車生產9.58萬輛,同比增長1.4%;銷售9.04萬輛,同比下降0.2%。
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因素不是單一的,但如果能將每一項不利因素的影響降到最小,市場的推進也會更加順利。比如推薦目錄,企業要上推薦目錄必定要緊跟最新的補貼標準來走,提高電池技術。電池企業需要同車企緊密開發,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外觀尺寸等需要按照新的技術標準進行產線改造。據電動汽車資源網記者了解,在歷經幾個月后,這部分的工作開展得還算順利。目前工信部已發布了4批推薦目錄,基本上是每月1批,總數量已經超過1400款,產品供應方面已比較充足。
但鑒于其他影響因素沒有協同解決,所以市場還沒有大的起色,尤其是新能源商用車市場持續走低,甚至有人士預測今年新能源客車的銷量只有7-8萬輛,比去年少3-4萬輛。雖然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翹尾效應十分顯著,但也沒有人能打包票一定能大幅上揚,這個市場還有太多未知之數。
地補缺位+3萬公里 企業堪比溫水中的青蛙
記者認為,雖然國家沒有強制要求各地必須給予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但地方政府如果覺得沒必要給予補貼大可以像山西、石家莊一樣,一紙文書下來早點斷了企業的念頭。最怕這樣長期缺位,對企業來說堪比溫水煮青蛙。
地方補貼政策的主動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企業只能被動地等待。政策的不確定會影響企業的銷售積極性和銷售手段,據成都雅駿新能源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范永軍介紹,在地補有把握的地區企業會扣地補銷售,沒把握的地方僅扣國補銷售。當然此處針對的是新能源物流車,因為客車補貼降幅最大,且成本高,所以企業不會也不敢墊地補。(范永軍將出席6月重慶會議,并做重要演講,行業朋友不妨來交流看法!)
另據電動汽車資源網記者了解,在3萬公里+地補缺位的雙重作用下,車企普遍會要求運營方墊地補或者繳納一定的運營保證金,這也已在業界形成共識。
如果從自由交易市場來說,3萬公里或者說車企要運營方墊地補、交保證金無疑是反市場行為。因為一旦交易完成,買方擁有絕對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來決定產品的歸屬和具體用途,賣方沒有權利限定買方的行為。而國家為了保證納稅人的錢用到刀刃上,3萬公里也就變得“合情合理”了;當墊地補(交保證金)成為行業共識,運營商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混也就只能“認命”。
記者認為,現在新能源汽車企業只有兩條路:要補貼,遵守3萬公里要求;不要補貼,就自由交易,聽天由命。但現階段企業不會成為后者,因為新能源汽車市場還不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或者說還不具備進行自由交易的市場環境。所以這就陷入到一個思考如何弱化3萬公里的影響,墊付的資金從何而來等問題的死循環中。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認為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以及實踐者運營商等最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