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灶丹青苑。中科潤谷智慧能源科技(佛山)有限公司供圖
南方日報記者 趙進
近日,全球實現首例太陽能大規模制氫,外界驚呼:押注氫能,希望來了!
這條爆炸性消息,也讓不少人將視線投向廣東的“氫能之城”——佛山南海。南海,也確實在加快氫能產業的動作。
11月22日,兩個重磅項目傳出利好,再次增強了市場對“南海氫能”的信心:一是全國首個“氫能進萬家”示范社區項目正式投入運營;二是清能股份1000臺31噸燃料電池渣土車項目啟動試運營。
南海城市層級不高,但對氫能產業的目標很高,瞄準的是全國領先、行業示范。這次從實驗到商用,從運輸市場到社區應用,南海也用實際行動證明:激活真正的市場力量,可以創造一個真實的氫能示范。
“完美能源”與重量級玩家
邁向“雙碳”,發展氫能是必經之路。這條路上布滿荊棘,前方卻是一片坦途。
廣東,是這條路上的一員開拓者。在我國氫能產業規劃布局中,廣東更是重要一極。近期,國內外氫能產業的一系列重點動向,就備受廣東關注。
海外,日本實現全球首例太陽能大規模制氫,大量且低成本地制造氫能源,開始走向現實;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宣布,全球首款氫燃料電池專用SUV車型NEXO,累計銷量突破2萬輛,“零碳排放”的環保出行,開始融入生活。
國內,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日本東芝透露,正與中國的一線企業接洽,攜手開拓廣闊的中國氫能市場;中國山東,由“國家隊”出手的中石化淄博高速加氫站投用,成為全國首座高速加氫站;而在佛山南海,全國首個“氫能進萬家”示范社區投運,更是將氫能應用,真正帶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全球未來能源格局中,被譽為“清潔能源”和“完美能源”的氫能,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理念與目標的提出,在“全球最大市場”的加持下,我國正在氫能領域吸引越來越多的市場關注。而在氫能產業上早已布局且擁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廣東,自然不會缺席。
《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就明確提出,加快培育氫能、儲能、智慧能源等新興產業。其目標直指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踏上氫能這條未來賽道,廣東必然要成為重量級玩家。
首個“碳中和社區”的價值
成為氫能領域的重量級玩家,首要一環就是助推產業崛起。
氫能產業能否真正崛起,核心要看三點:一是技術突破,能否實現大規模且低成本地制氫;二是應用推廣,能否實現大規模氫能商業應用,降低產業化成本;三是能源并網,能否以有效手段,讓氫能深度融入現代能源格局。
這三點,都高度取決于氫能的“市場反應”。也正因如此,南海在氫能產業上的探索和突破,價值不可小覷。
全國首個“氫能進萬家”示范社區項目投運,就是一個極具標志性的事件。
該項目位于南海丹灶的丹青苑社區,通過技術創新,將太陽能光伏引入電解水制氫設備,同時配置氫燃料電池聯供設備和配套裝備,可為社區住戶提供不間斷的電力、暖氣和生活熱水,實現能源自給和二氧化碳零排放。這將在國內創造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碳中和社區”。按此模式,該社區每平方米住宅造價增加1500元成本,但住戶從此不用再繳納燃氣費和電費。一旦該模式更大范圍推廣應用,成本可進一步降低,經濟效益將更加明顯。
更可喜的是,南海此舉填補了氫能在國內建筑行業的運用空白,其在設備開發、安裝和氫氣管網建設等方面經驗,極可能成為國家標準。
一流玩家定標準,商業應用變現實。這一次,南海又走在了前面。
“十二年磨一劍”的堅持
南海能走在前面,得益于多年來對氫能產業的堅持。
2009年,廣順新能源項目落戶南海丹灶,拉開了南海挺進“氫時代”的篇章。這一時間,比我國部委發文明確提出重點發展氫能,整整早了七年。
十二年來,丹灶這座小鎮,領導換了好幾任,但對氫能產業的堅持始終不變。這樣的堅持,讓南海看到了“加碼”氫能的方向。
2018年,南海首次提出“兩高四新”概念,舉全區之力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其中,新能源產業居“四新”產業首位。在動輒就是省市進場、巨頭角逐的新能源領域,只是縣區級城市的南海之所以敢于亮劍,關鍵底氣就是在氫能產業上的先行一步和長期積累。
“十二年磨一劍”的堅持,讓南海在氫能產業領域積累了雄厚的家底:這里有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和國內權威氫能科研機構的重磅加持;有國內領先、技術自主的氫能科創平臺——仙湖實驗室;有全球頂級大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還有康明斯制氫設備、韻量燃料電池、清能燃料電池及系統、鴻基創能膜電極、通用氫能核心材料、濟平催化劑等知名企業;這里還創下了國內首座商業化加氫站、全國首個“氫能進萬家”示范社區等一批首創經驗。
南海雖是一個區,丹灶只是一個鎮,但不夸張地說,這里的氫能布局和積累是全國頂尖的,也是最有實力代表佛山、廣東出戰的。
南海發展氫能產業的核心陣地在丹灶,這里有個很有詩意的名字——仙湖氫谷。也許,在氫能產業真正崛起和爆發的時候,仙湖氫谷能最先讓南海找到自己的“詩與遠方”。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多年的南海,正等待氫能產業爆發的機會。
在爆發之前,南海已用極大的魄力和非凡的誠意,培育起一條日益完善的氫能產業鏈,涵蓋制氫及設備研制、加氫站設計與建設、氫燃料電池系統核心部件研發和生產、整車制造、氫產品檢測與設備研制、產學研創新等。
培育應用市場,積極拓展商用,更是南海特別用力的領域。這座從改革開放一路走來、挺在市場前列的城市深知:唯有市場“買單”,才有氫能“示范”。
此次“氫能進萬家”示范社區投運和燃料電池渣土車項目試運營,都是典型的氫能商用案例。但鮮為人知的是,“氫能進萬家”項目背后,南海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僅僅是項目建設和能源聯供與并網,就涉及眾多部門甚至上級權限,而且缺少現成經驗參考,但南海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辦成了這件事。
在筆者看來,這種精氣神,比辦成一件事更讓人欣喜。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南海改革的“全國示范”很多,但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的“全國示范”很少。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理念和目標下,南海氫能成為離國家戰略最近的產業。只有拿出“敢為人先”的魄力闖出經驗,才能擁抱氫能產業爆發的機會。
南海是這么想的,更是這么干的。敢想敢干的南海,正是市場最期待的。
加油,南海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