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世界資源研究所等機構發起的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企業碳排放分為三個范圍,分別是企業運營產生的直接排放(范疇一)、企業外購能源產生的間接排放(范疇二)以及來自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其他間接排放(范疇三)。
今年年初,殼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殼牌中國)提出“賦能進步”計劃,涵蓋了上述三種范疇。即2016年數據為基準,到2023年減少6-8%,到2030年降低20%,到2035年降低45%,到2050年降低100%。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因此,在定下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后,殼牌將著重推進范疇三的間接排放控制。
殼牌中國主席黃志昌表示:“三季度財報發布當天,殼牌在計算了范疇一和范疇二碳排放的情況下提出,計劃到2030年,公司絕對排放比2016年減少50%。”
但是,對殼牌來講,范疇三的碳排放約占90%。因為范疇三既包括殼牌生產的能源在使用過程中的排放,也包括由其他企業生產,殼牌銷售的能源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產生的排放。將范疇三納入減碳計劃中,也是因為需要上下游共同打造生態圈,才能避免因獨立或者單方面減碳帶來的波動性。
根據年初的“賦能進步”計劃,殼牌將在短期內重新平衡業務組合。該公司業務分為三個板塊,計劃每年投入總金額約220億美元。
一是傳統上游業務,計劃每年將有80億美元投資于勘探開采;
二是以天然氣、化工為主要業務的轉型支撐板塊,每年投資80億-90億美元。
三是未來增長型業務,每年投入50億-60億美元。其中,市場營銷業務約30億美元;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決方案業務20億-30億美元。
在年初的戰略發布中,殼牌已提到,計劃每年實現平均40億美元的資產剝離,但并未明確指出資產屬性。殼牌同時指出,隨著時間推移,資本支出將轉向未來增長型業務,占比將達一半。
與此同時,黃志昌透露殼牌在氫能業務上的目標:“殼牌已明確提出,到2035年在全球市場達到10%以上的占有率。”
作為交通運輸用氫的初始倡導者之一,殼牌已經在全球開展了眾多舉措和業務:
2009年,殼牌首次進入中國氫能領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座商業運營的加氫站,現由同濟大學運營。
2017年,殼牌與來自能源、科技和汽車領域的行業領導者成立了全球氫能委員會 (Hydrogen Council) ,旨在利用氫能加速向低碳未來轉型。
在德國政府的支持下,殼牌與H2 Mobility公司合作,在全國共同開發布設乘用車加氫站網絡。殼牌還相繼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和荷蘭建起乘用車加氫站,更參與建設專門為重型氫燃料電池卡車開發的大容量加氫站。
在氫能的上游和中游業務,殼牌正在德國萊茵蘭煉油廠安裝世界上最大的氫能質子交換膜電解槽,預計年產氫1300噸。
殼牌還在與日本眾多企業合作,致力于開發海上遠距離液氫運輸船技術。
2020年11月,殼牌中國首個商業化氫能項目落地張家口。據了解,該項目將張家口豐富的可再生電力通過電解制備成綠色氫氣,一期年產量近3000噸,可滿足400多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