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中汽協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10月,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33萬輛和233.3萬輛,環比增長12.2%和12.8%,同比下降8.8%和9.4%。1-10月,汽車產銷2058.7萬輛和2097萬輛,同比增長5.4%和6.4%,增速比1-9月繼續小幅回落。

具體來看,10月,乘用車產銷198.8萬輛和200.7萬輛,環比增長12.5%和14.6%,同比下降4.7%和5.0%。在乘用車主要品種中,與上月相比,四大類乘用車銷量呈不同程度增長,交叉型乘用車增速更為明顯;與上年同期相比,四大類乘用車品種銷量均呈下降。
1-10月,乘用車產銷1664.8萬輛和1687.1萬輛,同比增長8.6%和8.8%。在乘用車主要品種中,與上年同期相比,四大類乘用車品種產銷均呈增長,增速比1-9月繼續回落。
中汽協指出,10月份,汽車產銷環比繼續增長,同比降幅比上月有所收窄。本月芯片供給情況較9月略有緩解,盡管國慶長假有效工作日相對減少,但市場需求依然保持增長,新能源汽車增速更為明顯。
逆流向上
新能源汽車方面,10月,新能源汽車市場總體延續了良好表現,產銷環比和同比繼續保持增長,產銷量再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39.7萬輛和38.3萬輛,環比增長12.5%和7.2%,同比增長均為1.3倍。

在新能源汽車主要品種中,與上月相比,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保持增長;與上年同期相比,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增勢依舊迅猛。
1-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56.6萬輛和254.2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8倍。在新能源汽車主要品種中,與上年同期相比,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同樣延續了高速增長勢頭。
進入2021年之后,新能源汽車迎來了不錯的發展。與2020年同期相比,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銷量增長幅度上看,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都可圈可點。2021年10月份,新能源汽車繼續強勢增長。

從2021年6月份開始,中國車市開始進入了下滑通道。到今年10月份,中國汽車零售銷量已經連續5個月下滑了。但是,與汽車行業整體“跌跌不休”不同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一如既往的強勢發展,儼然成為車市的增長引擎。深究其中緣由,不難發現自主品牌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帶動十分顯著。
數據顯示,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為18.8%,1-10月為13%,而這一數字在2020年是5.8%。其中,自主品牌10月份新能源車滲透率36%,主流合資品牌滲透率為3.4%,不及自主品牌十分之一。
自主扛鼎
頭部自主品牌產業鏈韌性強,能夠有效緩解芯片供應短缺壓力,在新能源市場獲得明顯增量,因此比亞迪、上汽乘用車等傳統車企品牌同比均呈高幅增長。新勢力車企中,蔚來、理想、小鵬等頭部企業銷量表現總體向好,哪吒、威馬、零跑等二線新勢力企業逐漸崛起,也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增量提升產生正向影響。

傳統車企方面,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如今在新能源市場絕對是“封神”的存在,因為它不僅創造了太多的銷量新高,同時也成功給傳統車企提供了向新能源車企轉型的樣本。這主要得益于比亞迪在技術上的領先,其推出的刀片電池以及DM-i超級混動技術,也顛覆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并漸漸為消費者所接受。
造車新勢力同樣表現優異,賣得最好的自然還是特斯拉。這家車企在10月份的零售量為13725輛,雖然與9月份的53153輛相差甚遠,但這主要還是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需要出口,所以它一般在每季度的前兩個月優先供應海外市場,到第三個月才批量交付國內消費者。
除了特斯拉之外,國內的造車新勢力也紛紛取得了好成績,像是小鵬汽車在10月份月銷破萬,這也是繼9月份以來首次有國內造車新勢力連續兩月銷量破萬。而這次排名第二的哪吒汽車,也成功打敗了蔚來、理想等車企,賣出了月銷8107輛的成績。

在合資陣營中,主流合資品牌南北大眾的新能源車零售16318輛,占據主流合資72%份額。BBA豪華車企的寶馬新能源達到4283輛,在合資陣營中較為優秀,其他合資品牌在國內新能源方面幾乎沒有啥存在感了。
如果合資企業的新能源車銷量能夠趁勢崛起,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批發量)有望突破330萬,整體市場滲透率將達到13%左右,而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有望達到16%~17%。
拐點首現
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經歷高速發展階段以后,將進入平穩增長期,而這個時間拐點應該在2024年左右。根據國家發展規劃,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要達到40%左右,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9年時間里,需要平均每年增長3~4個百分點。為了平衡油電車發展,后續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持會逐漸減弱,因此在2023年之前新能源汽車的增長速度會比較快,后期會相對平穩。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10萬-20萬元車型的放量,對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至關重要。目前新能源銷售主力集中在10萬元以下的小微車型,以及20萬元以上的中高端車型,銷量占比都超過三成,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紡錘形市場格局。10萬-20萬元的車型上市,將有力帶動增量市場。
從供給端來看,伴隨著短期缺芯問題的緩解,因缺芯而積壓的需求將得到釋放,總體銷量也會有所增長。但是困擾電動車銷量的技術性難題依舊沒有得到充分解決。

雖然,已經有不少車企推出了高續航車型,甚至前兩天的廣汽埃安還官宣了一款續航超1000公里的車型,而這款車也上了工信部目錄。若是單從車型的續航里程來講,很多車企已經做到了比較大的突破,但充電設施缺口的始終存在才是消費者一直都有續航焦慮的最重要原因。
另外,反觀現在的充電設施,不僅充電時間慢,而且充電樁的建立也沒有和不斷增長的新能源汽車成正比。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在十一放假期間,不少新能源車主開著自己的愛車旅游或者回家,卻遇到了無比糟糕的體驗,長時間排隊充電是必須的,甚至有時候為了快點充到電而不得不與其他人搶充電接口,這在燃油車上是絕對看不見的。而這些糟糕的體驗若是不能快速解決,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推廣,肯定也會有不少影響。

百姓評車
雖然四季度車市不容樂觀,不過2021年作為進入全面市場化的第一年,新能源汽車不管是從上半年整體行業的產銷量的增速,還是從上半年行業整體融資規模上都比2020年同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足以彰顯其發展已經進入了快速成長階段。在經歷了從補貼到補貼退坡到補貼逐漸取消的階段后,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購買意愿和態度呈現出的明顯改善將是助推其騰飛的決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