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資本市場備受追捧的題材包括半導體/芯片、白酒、光伏、消費和新能源汽車等,大多題材被炒作后都會熄火,唯獨新能源汽車及相關的動力電池能夠維持熱度。這主要是在國家扶持政策背景下,業界和市場普遍看好新能源車的成長潛力。
據了解,今年8月,新能源汽車單月產銷量首次超過30萬輛,創下歷史新高。前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81.3萬輛和179.9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9倍。由于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太快了,以至于今年還出現了動力電池短缺的現象,這進一步刺激了電池廠商的擴產熱情。只有盡快擴大產能,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有可能占據更多市場份額。
就在幾天前,動力電池的行業老大寧德時代連發兩份公告,擬分別投資不超過70億元、80億元,建設貴州建設動力及儲能電池生產制造基地、廈門時代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
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家動力電池標桿億緯鋰能宣布,計劃在荊門市掇刀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5.21億元,征地約3000畝,建設年產152.61GWh的荊門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園項目。
另外,比亞迪、中航鋰電、國軒高科、蜂巢能源等電池大廠此前也紛紛宣布圈地擴產,今年以來動力電池新增規劃的產能超過1000GWh,差不多是今年動力電池裝車總量的10倍。
新能源汽車自2015年開始火熱起來,帶動了動力電池的發展,但在2018年行業已經經歷了第一輪的淘汰洗牌,行業逐漸規范化,一批頭部企業脫穎而出。目前行業技術與市場也是逐漸向頭部企業集中。但這一批10來家企業,其實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加上目前新能源正在風口上,增資與再融資非常容易,企業容易趁勢去擴產,也是正常不過。
但必須要考慮到,三年后,新能源車的銷量占據新車銷量的份額可能會超過20%了,國家制定的長遠目標是達到35%,但此后是難以保證每年新能源車都能夠實現高增長的。當前的動力電池瘋狂擴產,動則數倍、甚至10倍產能的增長,顯而易見是已經大大超出了未來的新能源車裝機需求的。
物極必反,每個行業規律都差不多,按照這種擴展速度,保守點預估最快可能在5年內,動力電池行業就會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動力電池行業極有可能會迎來第二波市場洗牌淘汰,在這個增資擴產大潮里,誰先增產拿到更多市場份額,活下去的機會就更大。
當風潮把你吹得很高時,其實也是最危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