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迎來新進展。10月19日,雷軍在小米集團年度投資會議上表示,小米汽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此外,不久前曾任小米盒子、小米電視負責人的李肖爽,出任小米汽車副總裁,負責產品和供應鏈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車最為需要的技術型管理者,目前尚未就位。
“小米在造車路上不斷集齊拼圖,從投資動力電池企業,補齊自動駕駛領域短板,再到人才隊伍的搭建,思路正變得越來越清晰。”汽車行業分析師王敏認為,小米汽車當下正著力補齊技術和人才短板,這是小米造車兩塊關鍵拼圖,“但是動作還要再快一點,因為時間不等人。”
從雷軍官宣造車,到9月完成小米汽車的注冊,造車“17羅漢”現身,再到小米在汽車領域的各種“買買買”,小米造車的進程正有序推進。如今,小米造車時間表出爐。那么,憑借著生態優勢和用戶優勢,以及“雷布斯”滿腔情懷,小米汽車能后來居上嗎?
小米造車人才隊伍迷局
擺在小米造車前的第一道阻礙就是“懂車”。正如王敏所言,小米造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將消費類電子產品理念延展到汽車行業。言外之意,就是小米需要懂車的人才,加入到小米造車的行列。
不過,從目前公布的信息來看,小米造車隊伍中依舊是清一色的手機圈大佬。小米汽車公開的團隊陣容,不免令人有些失望。9月小米汽車成立之時,一張17人的骨干團隊合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17人中,除了雷軍之外,還有小米聯合創始人洪峰、劉德,以及盧偉冰、張峰等人,最晚加入小米的成員林世偉也在其中。
不過,通過對17位骨干成員的背景調查中發現,除了原寶馬i品牌外觀設計師李田原有汽車行業經驗之外,其他成員均沒有在汽車行業有過相關履歷。值得一提的是,李田原只是一名外飾設計師,寶馬iX車型是其代表作。
10月上旬,有信息顯示,小米汽車副總裁李肖爽,將負責產品、供應鏈及市場相關工作,向小米汽車CEO雷軍匯報。此外,MIX系列手機研發工程師劉安昱出任小米汽車上海團隊政委,向集團組織部部長劉德匯報。盡管李肖爽在手機產品和供應鏈管理方面有著出色的成績,但是對汽車產品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反觀造車新勢力“蔚小理”,李斌、何小鵬和李想雖然不是純粹的一線汽車人士,但是核心管理團隊,均有汽車技術大拿坐陣。蔚來汽車的沈峰、任少卿均來自傳統汽車廠,有著豐富的汽車管理經驗。小鵬汽車總裁夏珩畢業于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專業,實打實的傳統汽車技術崗位淬煉出來的人才。理想汽車中,首席技術官王凱現任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客座教授,對汽車智能化理解十分深入,總工程師馬東輝也是傳統汽車廠技術人員出身。
“小米沒有造車基礎,那么必須加強團隊建設。”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指出,小米汽車近段時間一直招兵買馬,試圖彌補自身“不懂車”的短板,但是更要注重人才質量和團隊的協同性。
當然,小米汽車也許出于競業協議的考慮,暫時無法透露更多汽車行業背景的骨干成員。比如,原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胡崢楠已經在9月加入雷軍為董事長的順為資本,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是規避競業限制的權宜之計,胡崢楠加入小米汽車或許只是早晚的事情。當然,目前此事尚未有定論。
此外,不久前傳聞北汽新能源執行副總經理、ARCFOX事業部總裁于立國也將加入小米汽車。再早之前,傳聞福特中國電動車事業部首席運營官、福特Mustang Mach-E項目負責人朱江將加入小米汽車。然而,無論于立國還是朱江,都屬于汽車營銷類人才,卻不是小米汽車當下急需的技術管理型人才。
小米汽車團隊首席技術官的缺失,始終為小米造車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技術短板解決了多少?
關于造車問題,雷軍曾公開表示,智能化、電動化讓汽車行業從原來的機械行業愈發接近消費電子。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無論汽車行業智能化、電動化變革如何迅速,造車門檻依舊未變。
小米方面也曾表示,“最難的就是電池和自動駕駛……四年后電動汽車針對傳統汽車優勢會逐漸體現出來,燃油車朝電動化過渡,如今小米切入時機剛好。”正是如此,小米在動力電池和自動駕駛板塊進行了大量投資。
動力電池一直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也是新造車企業分外重視的板塊。小米汽車也不例外,并且多路出擊,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布局也浮出水面。
據了解,小米目前在動力電池領域直接或間接投資4家動力電池相關企業,且各大企業各有特色。這4家企業分別是蜂巢能源、中航鋰電、珠海冠宇以及贛鋒鋰電。其中,珠海冠宇與贛鋒鋰電均為上市公司。
小米汽車在動力電池投資邏輯上頗有特點。中航鋰電與蜂巢能源作為排名前十的頭部電池供應商,是小米汽車在防范電池供應風險上的兩把鎖。從策略上來看,小米的選擇十分明智,在當下動力電池供應緊缺的情況下,寧德時代炙手可熱,比亞迪則在外供問題上模棱兩可,選擇這兩家企業則在供應上會更有保障。
自動駕駛是小米汽車未來的重要發力點,其實也是小米造車的薄弱點。公開信息顯示,截止2020年,小米公開的與汽車相關的專利數量超過800件,與自動駕駛相關的專利僅為1項。在智能車聯網領域,截止2021年4月,小米所擁有的專利包括車與人V2P、車與車V2V和車與基礎設施V2I,專利合計72件,其中車與人V2P專利有57件。
宣布造車以來,小米也在自動駕駛領域頻繁出手,進行一系列投資。2021年6月,小米參與了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縱目科技D輪融資。同月,小米參與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D輪融資。7月,小米以77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03億元)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DeepMotion Tech Limited)。8月,小米領投自動駕駛公司幾何伙伴Pre-A2輪融資,10月再參與幾何伙伴的戰略投資。
從目前來看,小米基本上完成了在自動駕駛領域多個關鍵部分的投資拼圖。“自動駕駛技術含量很高,產業鏈冗長,也有著強烈的拉動效應。”汽車行業分析師王都告訴汽車之家,小米釋放大量資金投資自動駕駛,也是為了讓小米汽車項目在未來獲得更大的籌碼,同時助力小米汽車的落地和成長。
“投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是一方面,完成自身技術積淀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工作。”王敏認為,在動力電池和自動駕駛領域不斷投資,說明小米已經意識到了自身的技術短板,但是接下來的工作還會更具挑戰性,盡管有智能化、電動化加持,新能源汽車的復雜程度依舊遠遠高于手機,小米汽車必須完成技術積淀。
2024年量產快還是慢?
時至今日,小米首款汽車的量產時間表終于浮出水面。按照雷軍公布的規劃,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也就是說,距離小米汽車亮相只有不到3年時間。
盡管如此,王敏認為小米汽車的進度依舊慢了。“從官宣造車到注冊公司,再到團隊亮相,小米花了近5個月時間。再看百度造車,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這些工作,2022年4月就會亮相首款車型。”
付于武則認為,任何時候選擇造車都不算晚,但最佳窗口期已經過去。“中國電動汽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上升到全球性競爭。小米此時入局,2024年出車,面對的挑戰和壓力必然更大。”
“既沒有造車基礎,也沒有先發優勢,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逐步趨于穩定,2024年才完成量產的小米汽車,能否打破當時的市場格局,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王敏強調,目前的新能源汽車格局中,特斯拉一騎絕塵,“蔚小理”齊頭并進,還有比亞迪等新能源行業佼佼者,變化繁復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是否會給小米汽車留出這3年的時間?
當然,不可否認小米造車的獨特優勢。隨著2021年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的不斷成熟,小米汽車有不少經驗可以借鑒。已經投資了蔚來和小鵬兩家頭部造車新勢力的雷軍,以及擁有生態和用戶雙重優勢的小米品牌,也會給汽車市場帶來更多可能。
只是,小米汽車要殺出重圍,需要面對的挑戰必然是巨大的。隨著百度、蘋果、OPPO、360等科技公司都計劃進入造車領域,甚至連昔日的代工企業富士康,都已經發布了汽車新品牌,小米汽車面臨的競爭必然會更激烈。小米造車,依舊是九死一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