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燃油車時代,跨國汽車巨頭們紛紛把市場中心往中國傾斜,在當下的新四化轉型拐點,這些大公司依舊將越來越多的資源押寶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德國的梅賽德斯-奔馳就是其中的一個案例,路透社近日撰文稱,該公司目前也正緊鑼密鼓地將重心往東方轉移,特別是在研發和設計領域。
為了把中國打造為德國大本營之外的“第二故鄉”,奔馳加大了在北京和上海兩大基地的人力投入,讓中國市場始終能與美國、德國等區域并駕齊驅,甚至在很多方面全球領先。
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在加強了中國研發戰略的三年之后,奔馳將于本月在北京推出其最新的中國技術中心。這些熟悉項目最新進程的消息人士表示,新技術中心擁有1000多名汽車研發工程師,其規模是2014年開設的研發中心的三倍之多。
據悉,新中心是德國總部以外第一個能測試汽車所有研發環節的大型基地,其重要性與先進性足以和德國斯圖加特的研發總部平起平坐。除此之外,梅賽德斯-奔馳還計劃升級位于中國的設計工作室,并將設計領域的整個團隊從北京遷往上海。
在投資上加碼中國業務,是行業趨勢和競爭態勢的倒逼,也是這家老牌豪華汽車制造商轉型階段的戰略性主動進擊。
盡管遭遇了新冠肺炎這只黑天鵝的沖擊,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依舊在2020年實現了77.4萬輛,同比增長了11.7%,屬于最早恢復銷售勢頭的汽車制造商之一。其中,混動與純電車型累計戰乘用車整體銷量的7.4%,增勢良好。
橫向看,奔馳去年在華表現明顯優于其他市場,相較于德國年度交付28.6萬輛,美國銷售27.5萬輛,中國市場的銷量業績可謂全方位領先。值得一提的是,奔馳在中國銷售的汽車中,約80%是在中國制造的,預計到了當下的2021年,亞洲地區的銷量將占奔馳總銷量的一半左右。
實際上,奔馳與其他所有的傳統汽車制造商一樣,這幾年在華一直經歷著來自小鵬、理想以及蔚來等造車新勢力的競爭壓力。
知情人士透露,正式基于當下殘酷競爭的現實考量,奔馳才將針對中國的新戰略側重于設計和技術,因為這兩項最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增強車輛的靈活性,以快速應對不斷變化的車市格局。
研究表明,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的購車用戶平均年齡為36歲,這要比德國市場年輕20歲左右,而且這一目標人群更熱衷于新技術和智能體驗,伴隨著消費趨勢的變化,他們的目光將不再局限于傳統汽車品牌。
據悉,奔馳方面已經花費了高達11億元人民幣來升級其技術研發中心,其中的大部分投資確保了能夠在當地進行一系列測試,而不是將新技術送回德國總部。
"擴張升級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為了接近本土客戶及其需求。"這位接近技術中心的知情人士表示。新的中心擁有現代化的底盤測試和其它測試平臺,包括噪音、振動,以及電池和電子驅動動力總成等,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平臺均可以靈活地進行調整。
為了深耕本土化,奔馳此次還在架構設置上增加了圍繞中國消費者的新團隊,例如,該公司新設了一個致力于電動車智能互聯的技術班子。該團隊需要客戶能在智能互聯和自動駕駛領域精通本土消費者的現實訴求,而非閉門造車天馬行空。
一位接近設計研究室的消息人士補充稱,雖然奔馳在華需要首先迎合中國客戶的喜好,但一些源自中國本土的想法,即將被公司帶向全球。
設計團隊之所以想遷往上海,部分原因是需要通過數字化來加快設計過程,因為目前,國內大多數虛擬模型制作的供應商都以上海為基地。此外,上海是一個更容易招聘設計人才的地方,據透露,新的設計工作地點將位于上海外灘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