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政策向好等多方有利因素的推動之下,近幾年來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十分迅猛。但是要全面激活一個產業,商業化是必須要突破的一道關卡。
為了實現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很多車企選擇從商業車領域入手。近日,在“東風汽車有限公司15周年慶科技展”上,一輛裝載了自動駕駛設備的凱普特EV300吸引了行業廣泛關注。這款車是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款自動駕駛純電動輕卡實驗車之一,不僅集合了新能源+物流+自動駕駛三大汽車產業升級發展要素,也是自動駕駛發展趨勢和商業化探索的一個典型案例。
(裝載了自動駕駛設備的東風凱普特EV300)
運用平行駕駛技術 降低技術和設備難度
東風是獲得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首批汽車企業,也是湖北獲得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首家整車廠商。包括東風集團公司在內,東風上下多個公司都在致力于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這款在15周年活動上展出的自動駕駛純電動輕卡是由東風旗下的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鶴山東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企超控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
(前臉中間裝載了2個毫米微波,車頭兩側各裝載一個激光雷達和毫米微波)
這款自動駕駛車的整車是東風汽車股份的主推輕卡車型之一,也是目前純電動輕卡市場占比較高的一款產品——東風凱普特EV300。車輛配置了2個VelodyneLiDAR生產的16線雷達,6個國際知名品牌的毫米微波、以及cincoze的ECU等自動駕駛設備。
該車運用平行駕駛技術,在CPSS(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的理論框架下,將駕駛員、車輛、信息這幾個組成部分,擴展對應到通過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耦合交互的三個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工世界,形成了基于CPSS理論的“平行駕駛”。
可以這樣理解,平行駕駛技術就是將物理的車和軟件定義的汽車平行起來,物理的公路和軟件定義的公路平行起來,通過“車端感知+云端管控”的方式,遠程遙控車輛系統,從而達到無人駕駛的目的。
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術和設備方面的難題,行業有觀點認為,平行駕駛技術有望短期內在公交、物流、礦山、園區、停車場等特定場地應用,推動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配置VelodyneLiDAR的16線激光雷達)
據了解,目前通過平行駕駛技術實現自動駕駛理論已經得到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英特爾、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多家權威科研機構和公司的重視,是時下自動駕駛重要的技術方向。
并且,6月末在江蘇常熟舉辦的The 29th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第29屆IEEE國際智能車大會)上,多輛自動駕駛車輛在統一的平行駕駛遠程管控平臺上,在多種典型應用場景下實現了協同駕駛路測。東風的自動駕駛輕卡就是其中之一。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GPS測量天線)
從新能源物流車切入 尋求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新能源、無人駕駛是汽車產業升級發展的兩大趨勢,而隨著物流行業的迅猛發展,物流車成為了汽車增長最為迅速的細分市場。東風自動駕駛純電動輕卡,集合了新能源+自動駕駛+物流三大核心要素,不僅順應了汽車產業的發展風向,同時在自動駕駛商業化上也更具有優勢。
現階段,商業化是自動駕駛必須要攀越的一座大山。而公共交通環境安全要求更高、環境更為復雜,因此對自動駕駛技術、設備等要求更高。但是現階段,無論是政策、路權、技術等方面,自動駕駛離成熟還有較遠路程,因此業內普遍認為,公共領域的自動駕駛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裝在右側尾燈處的毫米微波設備)
反觀商用車領域,由于商用車的很多使用場景,例如港口運輸、礦山、物流、廠區或倉庫等場景的道路環境相對簡單,有利于建立高清地圖,便于無人車規劃路徑以及避障,因此自動駕駛落地的難度相對小一些。并且,這些領域存在人力資源短缺、人力投入大、效率有待提高等問題,自動駕駛可以比較有效的規避這些短板,具有落地的市場依據。因此,自動駕駛商用化在商用車領域率先落地的可能性更大。
而在商用車里面,從物流領域的卡車切入自動駕駛,則更為穩妥。首先,物流市場體量十分巨大,自動駕駛落地具有市場基礎;并且現階段,靈活性以及效率有待提高、人力投入大,司機資源緊缺是物流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自動駕駛可以規避這些瓶頸,因此具有落地的市場依據。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京東、菜鳥等物流平臺都在積極推動自動駕駛的發展。因此,像東風一樣從新能源物流車領域切入,不失為自動駕駛商業化較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