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位于國內,很多人已經失去對于特斯拉的信任了嗎?
“最近兩個月,我們學校內特斯拉的能見度明顯少了,很多老師都換回了傳統燃油車,可能是覺得保險起見吧,畢竟,校內道路上每當下課,人流量就會非常大,并且還都是學生。”

上述對話,就發生在剛剛過去的周末,與身邊一位仍在大學就讀的朋友交談后,明顯能夠感受到他對自上海車展維權事件開始,特斯拉所展現出一系列操作的不解與困惑。
“反正,我是不相信特斯拉了。”面對這樣篤定的結論,一時間竟不知道如何進行反駁與解釋。
而在傍晚返回家中的途中,坐在出租車上,看到路邊停著一輛嶄新的Model Y開啟了雙閃,這時司機突然說道:“估計又是一輛剎不住的,我們現在跑車看到前面是特斯拉,要不超過去,要不就刻意離遠一點,生怕出事。”
同一天,經歷兩起相似的故事,已然能夠證明文章開篇的那個問題。相比深陷“失控疑云”,更加可怕的是這家美國車企,正在失去終端用戶的信任。加之,一些為了流量與關注度,不顧事實真相,想盡辦法“拉踩”的聲音存在,輿論的導向還在變得愈發糟糕。

而從5月前兩周的上險數來看,Model 3的已經下降至800多輛。這樣的表現無疑證明,陷入漩渦之中的特斯拉,新增訂單急劇減少。相比之下,Model Y上險數表現稍好,不過更多還是由于前期累計訂單的原因。
平心而論,作為一名主攻新能源方向的小編,其實對于如此惡性循環的現象,是感到十分失望的。如果特斯拉被“趕出”中國,那么所有自主品牌,損失的將會是一位強有力的對手。
畢竟,過去一年,后者幾乎以一己之力,徹底顛覆了終端市場的格局,令洗牌的速度就此加劇。Model 3,作為一款“現象級”的純電產品,它的國產化,同樣盤活了整個供應鏈的銜接。
所以說,站在整個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更希望特斯拉慢慢變好,能夠重新收獲消費者的信任。而從近來其所展現出種種舉措來看,意料之外的墜落,也在“倒逼”它的進步。
數據中心,落地中國
有時總在思考,特斯拉不斷發生失控事故,究竟是不是產品本身存在著設計缺陷?顯然,最終結論的下定,仍待相關部門的權威調查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之中,必然也會存在一些車主駕駛誤操作所造成的案例。略顯尷尬的是,很多時候因為“安全數據”的不公開透明,特斯拉也無法自證清白。
其實,早在上海車展眾所周知的維權事件發生前一月,特斯拉就已被扣上了“泄露車內用戶隱私”的帽子。先是一張國外黑客,提取到其車內攝像頭所拍攝的白天畫面,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隨后,有國內網友稱,因信息安全問題,上海市暫停特斯拉牌電動汽車新車上牌業務,恢復時間未知。
雖然不久后,第二條消息被證明“烏龍”,但特斯拉車內攝像頭是否存在暴露隱私等問題,仍尚無定論。對于該事件,特斯拉官方也發表聲明稱:“駕駛室攝像頭目前在北美以外的市場并沒有激活。即使是在美國,車主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開啟使用。特斯拉配備了全球領先安全等級的網絡安全體系以確保用戶隱私保護。”
只是,上述說辭看似無法獲得大多人的買賬,新華社甚至再次點名批評特斯拉:“車內隱私不是你想采就采。”如此強勢的質疑,最終引來馬斯克的親自下場擔保。2021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其特意強調:“特斯拉是不會將收集到的數據用于間諜活動的,因為這樣會讓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而我們愿意使用最高等級的保密措施,希望和大家共創互信的未來。”
奈何,隨著車展媒體日,維權女車主站上Model 3的車頂,外界關于這家車企,究竟是否安全、是否存在隱瞞的猜疑,再次開始發酵。而從維權方與公司方的多輪公開發聲,到各級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保護組織的多次立場表達,不難察覺,雖然觀點角度存在差異,但都涉及一個共同的關切,即“數據安全”問題。
而大家共同的呼吁,便是讓特斯拉效仿亦如蘋果、亞馬遜、微軟等美國科技巨頭,將“數據中心”遷移至國內。
畢竟,自2017年6月1日起實施的《網絡安全法》中就要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
面對如此現狀,特斯拉看似也愿意做出改變。早在北京時間4月13日,其中國區副總裁陶琳曾在中國發改委組織的圓桌論壇上表態,“特斯拉在中國采集的數據會嚴格遵守中國對于數據管理的法律法規,實現本地儲存。幾天后舉行的上海車展,再次透露:“特斯拉中國數據中心將于今年第二季度在上海建成。”

而這一次,她沒有食言。近日,據特斯拉官方微博信息顯示,“我們已經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以實現數據存儲本地化,并將陸續增加更多本地數據中心。所有在中國大陸市場銷售車輛所產生的數據,都將存儲在境內。同時,我們將向車主開放車輛信息查詢平臺。此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詳情及進展將陸續向大家匯報。”
至此,特斯拉數據中心落地中國的工作,已然取得較大的進展。而此舉,無疑也可看作特斯拉,在為自己身處國內新能源市場的口碑,進行一次瘋狂“自救”。
2021,何去何從?
整個2020,全球汽車市場均被新冠疫情帶來的“黑天鵝效應”所籠罩,但是可以發現,這樣的承壓測試,絲毫沒有影響特斯拉“收割”全球新能源市場份額的腳步,沒有阻擋它在每一個節點完成既定目標。
站在一個親歷者的角度,其中最大的原因,或者如此幸運地來源,正是其尤為看重的中國市場。換言之,之所以特斯拉能夠綻放出看似華麗的火焰,中國成為了絕對的“點燃者”。
也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看到,進入全新一年,特斯拉做好了繼續大干一場的準備,全年品牌整體交付目標,也被定格在了再創歷史新高的100萬輛。
反觀整個一季度,特斯拉位于全球銷售新車超18萬輛。而按照乘聯會統計的數據來看,僅國產Model 3、Model Y兩款車型,1-3月銷量就已達到69,280輛,整體占比約為39%。如此強勢的表現,再次印證中國對于特斯拉的戰略意義。
財報發布會后的點會議中,馬斯克也曾充滿野心地表示:“很高興看到Model 3創造了很多紀錄,目前該車型已經交付了25萬輛,是世界上最暢銷的豪華轎車;關于Model Y,預計會在 2022 年某個月,成為全球汽車銷量第一,即使包括所有汽油 SUV,甚至所有汽油乘用車在內。”
只不過,就當故事劇情都在朝著預想的方向發展時,崩塌與轉折瞬間到來,特斯拉身處國內長期以來所隱藏的“禍患”,或者說水土不服,終于在上海車展期間所爆發。而其危機公關能力的不堪一擊,徹底將其推向了輿論的深淵。
4月國內銷量數據的環比下跌,除了戰略調整等自身因素外,位于終端的信任缺失,進而導致線下門店的推廣停滯,同樣占據了一定比重。正在進行中的5月,情況看似還在加劇。

由此不妨大膽預測,整個二季度,特斯拉位于中國新能源市場的表現,或許只能用“失速”所形容。至于之后的三、四季度,如果仍然無法扭轉,近期以來負面風波對于品牌形象的反向拉拽,以及不能重獲潛在消費者的信任,2021年特斯拉沖擊100萬輛的愿望,或因失去國內板塊的支持,無限接近破滅。
并且,不可忽視的還有極氪001、小鵬P5、蔚來ET7、全新理想ONE,甚至已經大規模交付小鵬P7、比亞迪漢等國產新能源車型的奮起直追。礙于它們的來勢洶洶,以及在產品力與性價比層面的進步飛速,“瓜分”曾經屬于特斯拉的潛在用戶,看似已成現實。
總之,無論何時,每當聊起這家美國車企,褒獎與批判總會同時出現。而在短暫觸及高光時刻后,在種種內外不利因素的加持下,其迅速失去了曾經相對耀眼的光環。所以,幾輪打擊過后,特斯拉接下來需要做的則是反思,怎樣才能“更懂”中國,不然面對諸多挑戰者,曾經所積攢下的一切,或將成為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