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華為發文澄清參股車企傳聞,聲明暴露一條極少有人注意的信息遠比“重申不造車”重要的多。聲明中,華為表示“我們選擇了北汽、長安和廣汽三家車企作為戰略合作伙伴”。
華為向外界明確了合作伙伴分級,只有北汽、長安、廣汽是戰略合作伙伴,代表最高合作關系,他們的子品牌車型只有用了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車,經華為授權才可以使用HI標識,代表Huawei Inside。
值得注意的是,金康賽力斯并未出現其中,這意味著,除北汽、長安、廣汽外,其他合作均屬于供應商關系。
據悉,華為與三家戰略合作企業的重點圍繞“合作開發”展開。北汽藍谷聯合華為發布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車型;長安汽車子公司更名為阿維塔科技有限公司,與華為共創自主可控的智能電動網聯汽車平臺(CHN),并預計年底發布車型;廣汽集團與華為共同開發L4級自動駕駛汽車,計劃2024年量產。
而在上海車展期間宣布進入華為銷售體驗店的金康 賽力斯SF5以及在春節后股價借華為之勢暴漲的公司主體小康股份,并未進入華為官方的戰略合作伙伴名錄,對于小康而言,華為只扮演供應商的角色。
具體來說,華為表示公司是賽力斯SF5的電動部件和HiCar座艙部件的供應商。同時也強調,為了解決華為授權手機零售店在華為手機大幅減少情況下的生存問題,華為在支持部分零售店來銷售此款車,零售店可以獲得相應收益。
分析人士指出,小康以及賽力斯SF5一直以來在“蹭”的熱點就是“華為”的名號。根據相關信息可知,金康與華為合作的是三驅系統,如果單從技術成熟度上判斷,金康與華為在做較為常規的電控單元合作。
華為三合一電驅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朱西產在采訪中表示:“從現在技術水平來看,電驅系統不會出現太突出的表現,各企業之間的電驅技術趨同,金康與華為在電控單元的合作只不過是找到了一個更優的常規技術供應商。”
而企業的傳播行為變形誤導了消費者對華為與金康之間合作的理解。在進入華為銷售渠道后,金康賽力斯不斷表述這是華為智選代表中國電動汽車實力的汽車產品,甚至與多個豪華品牌牽扯在一起。在接連的輿論炒作中,金康上市母公司小康股份市值從年初到現在漲幅達到217.33%,曾一度超過700億。
需要注意的是,金康賽力斯將銷售渠道分給華為一部分,雖然賽力斯SF5在企業營造的“華為”噱頭下銷量有所提升,但不能改變的是,在為自己創收的同時不得不將渠道利潤重新分配給其他企業。在崔東樹看來,即便渠道是所有車企的根本,小康也不得不用分配利潤的方法來彌補自身渠道不足的問題。
據了解,2020年賽力斯單月最好銷量僅有數百臺,就連母公司小康股份2021年3月銷量也未突破3000輛。借著華為的招牌,金康2天完成了母公司一個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
無論是從華為官方聲明來看,還是從賽力斯結果來看,貼上“華為”似乎是賽力斯賣車最佳途徑,其股價也曾應聲連漲,不過在華為這份官方聲明之后,賽力斯是否還有機會保持現在的沖勁,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