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HK.0175)發布2020年財報。
財報顯示,公司全年收入921億元,上市公司凈利潤55.7億元,股東應占溢利55.3億人民幣。利潤結構呈多元化態勢,現金水平優異,資本結構優良,且在研發投入方面保持較高水平;
2020年看,吉利汽車全年累計銷量超過132萬輛,連續四年奪得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第一,持續引領中國品牌向上發展。海外銷量增長25%,近7.3萬輛。全球累計銷量超過1000萬輛,成為首個實現乘用車產銷突破1000萬輛的中國品牌車企。
過去一年,吉利汽車頂住逆全球化的挑戰和新冠疫情的壓力,加快科技轉型,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向“品牌和技術領先”進階,繼續保持較強競爭力。在這個逆全球化與新冠疫情重重挑戰的年份,牢牢地穩住了基本盤。
2021年,吉利汽車將銷量目標定為153萬輛,同比增長16%。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時期,吉利將堅持高質量發展,深耕國內市場,繼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大前瞻科技方面的研發投入,形成自主可控的科技優勢。
同時,2021年也是吉利正式從“3.0精品車時代”邁入“4.0全面架構體系造車時代”的開端,依托全球領先的BMA、CMA、SPA及SEA基礎模塊架構,能夠覆蓋從純電、混動到燃油、從緊湊型到中大型車型的全面產品布局需求,全方位布局智能互聯、安全、新能源和自動駕駛等領域。
毫無疑問,吉利這艘航空母艦,將如何在電氣化和智能化中實現轉型,則更是行業內高度關注的焦點。
構建硬核“科技生態” 率先走進“新四化”大門
隨著“新四化”(即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概念地逐漸深入,汽車工業的第三次革命轟轟烈烈拉開了大幕。尤其是2020年,電動汽車在很多消費者心中,已經從“無可奈何的購買項”,成為了買車時的“主動考慮項”。而在這股巨浪的席卷下,“轉型”與“改革”已經成為了所有傳統車企無法避開的話題。
我們能夠看到,從近兩年開始,幾乎所有國際巨頭都行動了起來。
大眾于3月提出“ACCELERATE(加速)”戰略,重申其在電動化與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決心——計劃2030年純電動銷量占品牌總銷量的50%以上,同時到2025年,大眾汽車自研車載軟件的比例將由不足10%提升至60%;寶馬的“新四化”轉型依托于“三步走”戰略,第一步通過 Project i 項目實現量產目的,第二步基于智能汽車平臺構架和生產網絡,實現每一款車型上都能推出不同驅動技術的產品,第三步,即2025年開始,推出具備全新IT和軟件構架及全新一代三電系統的“新世代”車型。
不過,與這些多少有些被動的國際巨頭相比,被視為最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的中國車企們,很多則很早便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主動邁開了轉型戰略部署的步伐。吉利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仡^望去,如今的吉利早已在“新四化”轉型的這盤大棋中,布下了許多關鍵之子。
吉利控股持續多年的研發投入,已經形成了強大科技生態優勢,在智能網聯、高度自動駕駛、三電系統、能源服務體系、芯片、依托衛星構建的天地一體化生態等前沿領域構建了硬核“科技生態”,更好地賦能吉利汽車打造未來出行新格局。
三電系統一直都被視為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痛點與難點。無論是安全問題、能量密度,還是補能功率,都深深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圍繞這一方面,吉利于2013年創建了威睿電動汽車技術公司,聚焦三電系統自主研發和制造。
除此之外,智能化水平也是決定著一款產品和一家企業未來能有多少含金量的重要指標。在這一方面,吉利打造的SEA浩瀚架構,覆蓋硬件層、系統層和生態層,能將一輛車從底盤到座艙,再到駕駛,都打上“智能”的標簽。
底盤方面,浩瀚架構支持1800毫米到3300毫米的軸距范圍,為一款車提供無限可能的空間;三電層面,浩瀚架構下的“新三電”理念,則全球首發了20萬公里無衰減和200萬公里的長壽命動力電池生產;智能化方面,SEA OS車載系統,可支持車輛實現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FOTA,同時在數據不斷的積累下,2025年計劃在開放道路實現全自動駕駛……
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球車企都面臨的芯片短缺問題上,吉利也有所準備。其所投資的芯擎科技,將于今年試生產7nm車用級芯片SE1000,這不僅能夠幫助吉利從開發的最底層掌握核心技術,同時更有望解決影響全球車企的芯片短缺問題。而且,與其他企業相比,吉利在低軌衛星方面的率先布局,也使其在自動駕駛方面有了更加強大的技術支撐。
可以說,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吉利所打造的“科技生態”遠遠跑在行業前面。
電動智能厚積薄發 純電公司應運而生
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轉型變革期,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紛紛進入新能源市場。吉利以極氪公司入局,開拓純電動智能汽車新局面。基于過去幾年的蓄勢和積累,通過深刻洞察和前瞻布局,憑借吉利控股集團構筑的科技生態,選擇在產業和市場都更加成熟的時機,全力以赴推出新的純電公司,是過去數年的技術積累、成功研制純電專屬架構后一個厚積薄發、順勢而為的舉措。
歷經五年的積累與鋪墊,依托吉利控股集團科技生態,極氪是第一個、也是最有希望,走通傳統制造業與數字化、科技化轉型相結合的汽車企業。
正如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執行董事桂生悅所言,智能汽車是一個“集科技之大成”的行業,依托于吉利多年來在行業內的布局和積累,極氪公司一經誕生,便有著深厚的科技底蘊,在三電、智能駕駛等軟硬件方面具備全棧自研的能力,與其他公司相比,在技術層面,已經實現大幅領先。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安聰慧將直接擔任極氪公司CEO,不僅從側面證明了吉利對于這家新公司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能夠全面調動整合公司最強資源,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芯片、衛星等智能科技生態方面,全面賦能極氪公司。
此外,與勢單力薄的新勢力們相比,極氪還有著強大規模化與生態化的優勢。在年交付量只有幾萬臺的新勢力面前,規模化效益與供應鏈的管控能力,依然是他們短期內無法逾越的大山。但這對于擁有強大供應鏈管控能力與年產銷百萬輛汽車的吉利而言,卻早已不成問題。
同樣,與其他還在試圖集體轉型的車企相比,這家卸下了沉重包袱的公司,也能夠更加輕快地向前奔跑。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極氪能成為真正以用戶為核心的企業。以用戶為中心的開放文化和組織架構、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廣泛而又開放地招賢納士,都使得這家公司從基因中便帶上了“新鮮”與“靈活”的文化氣息。
最后,極氪為什么要在今年誕生,對于這個問題,桂生悅在現場也做了解答。他強調,汽車的產品和技術應該是現貨而不是期貨,因此,本著對市場和用戶負責的角度出發,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后,極氪也順勢而生。
據悉,極氪首款車型基于SEA浩瀚智能進化體驗架構打造,將于上海車展開啟預定,第四季度開始交付。
不過,極氪的誕生,讓人們對于吉利旗下的另一個純電品牌幾何也產生了一絲疑慮,對此,吉利方面表示,幾何堅持創新,將仍然圍繞著原有的市場定位繼續發展,但不排除在內部統一使用浩瀚架構的可能性,且有可能并入極氪。
未來,幾何將仍然定位大眾化,極氪則專注于高端路線,兩者會形成差異化競爭,在各自細分市場為用戶創造價值。同時,幾何也會探索出行市場,為其打造專用產品。
十四五規劃明確數字化是國家未來重點發展方向和重大戰略,吉利汽車主動迎接行業變革新趨勢,前瞻布局汽車新四化,引領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轉型,踐行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組建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公司打造未來汽車出行新業態,實現從汽車制造商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