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停產,裁員減薪,倒閉潮!
在寶戴合作之初就是為了分攤數十億歐元的巨大研發成本,在雙方繪制的藍圖中,2024年雙方共同研發的自動駕駛軟件將會應用于乘用車上,而在2020年,疫情面前,雙方卻宣布“分手”。對于分手的原因,雙方在公告中也沒有避諱,直言,“考慮到建立共同技術平臺帶來的巨大開支以及當前的商業和市場情況,現在不是(繼續合作)的正確時機。”巨大的開支使得即使所有人都認可這一方向,但是在疫情帶來的綜合壓力面前,大家還是選擇了活下去。
在車圈熱浪的微博帳號做的2020上半場車企關鍵詞調查中,“停工、停產、裁員減薪,倒閉潮”以40%的絕對優勢成為各位網友心中關鍵詞,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車企秒變口罩制造商和中保研的碰撞成績,分別占26%,特斯拉國產頻繁降價僅占5%的比例,政策救市,電動車自燃等其它事件瓜分剩余3%的熱度。

太難了,是2020年聽到最多的關鍵詞。相信所有人都希望2020重來一遍。
年初就開始,之后又反反復復的疫情將一切節奏打亂,“黑天鵝”對市場經濟帶來的影響“空前絕后”,幾乎沒有贏家,所有人都高呼“太難了”。同樣,汽車作為三大經濟實體之一,也深受波及,甚至可以說是難上加難,雪上加霜,零售端的銷量持續下滑,專家們預測,我國2020年全年汽車銷量會有8%-10%的下滑幅度。
寶馬表示2020年上半年將陷入虧損狀態,銷量預計會從去年250萬輛跌至約200萬輛;戴姆勒第一季度,銷量為64.43萬輛,同比下滑17%。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 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范圍內,預計今年輕型車( 包括轎車及貨卡車) 銷量將減少22% 。
下滑、虧損對于上半場的汽車企業來說,更像是一種常態化的現象。
而對于全球汽車市場來說,需求的下滑,購買力的減弱,就意味著生產的不存在,也就意味著勞動力的不需要。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在采訪中直言,“市場沒有需求,復工復產,那員工回來之后干什么?這是一個偽命題。”
打破這一偽命題,減員增效,就是減少成本支出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
事實上,進入2020年,國內外諸多知名車企確也采取了這樣的手段:

日本日產、本田、豐田先后宣布裁員,裁員總人數超過3.2萬;賓利、阿斯頓·馬丁、邁凱倫等超豪華品牌宣布裁員,裁員人數占總員工的20-25%;戴姆勒、奧迪、寶馬、沃爾沃也都宣布裁員,裁員比例從6.6%-15%左右不等,而受銷量所累的捷豹路虎更是宣布直接裁員50%。
而通過梳理可以發現,眾多企業收縮的資金成本主要集中在自動駕駛等投資大,見效慢的領域,自動駕駛,深不見底的資金投入以及對高新技術人才的依賴,雖然眾所周知是未來,但是,當下的主題是“活下去”,也是因為其未來的不明確性,這部分是諸多車企率先卡掉的板塊,“寶戴”合作的終止,更是揭開了車企囧境的最后一塊“遮羞布”。

在寶戴合作之初就是為了分攤數十億歐元的巨大研發成本,在雙方繪制的藍圖中,2024年雙方共同研發的自動駕駛軟件將會應用于乘用車上,而在2020年,疫情面前,雙方卻宣布“分手”。對于分手的原因,雙方在公告中也沒有避諱,直言,“考慮到建立共同技術平臺帶來的巨大開支以及當前的商業和市場情況,現在不是(繼續合作)的正確時機。”巨大的開支使得即使所有人都認可這一方向,但是在疫情帶來的綜合壓力面前,大家還是選擇了活下去。
唯有渡過寒冬,方可有機會享受春天。
而對于渡過寒冬,眾多車企又紛紛選擇了抱團取暖。
就在今天(6月29日)一汽、東風、長安及其母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以合資的方式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大聯盟,注冊資本達到160億元,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兩大方向,定位電動平臺及現金底盤控制、氫燃料動力平臺和中央計算平臺及智能駕艙三大業務。
除了這艘超級航母,這兩年來,抱團取暖的企業勿庸細數,粗略一算就有數十家:
6月23日,日產汽車與中國電池企業欣旺達商討共同開發適用于混合動力車的新一代電池;
6月20日,長城和寶馬合資的光束汽車工廠,在江蘇張家港正式打樁施工,目標是“聯合研發,面向全球”,打造MINI電動汽車;
BOSCH、WABCO等多家汽車零部件巨頭參與組建“氫能重卡第一股”;福特與大眾簽署戰略聯盟協議,將在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大眾汽車投資10億歐元獲得江淮控股50%的股份,并投資11億歐元,獲得電池生產企業國軒高科26%的股份。。。。。。
可以看出,各大車企抱團的主攻方向依舊和“新四化”相關,新能源汽車市場、新科技、共享出行、包括自動駕駛,依舊是抱團之后主攻的方向,這一現象的出現,說明對于未來的發展大家依舊篤定,但是,在“黑天鵝”造成的一系列不確定性和強壓力面前,收縮資金,把錢花在刀刃上,也是大的跨國企業優先考慮的方向。
抱團,是深感單打獨斗的無力,也是優勢互補,渡過寒冬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