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各國能源生態系列——歐洲
負電價在歐洲出現的頻次越來越高了。
4月,德國和法國日前交易電價連續兩天跌入負值。僅一季度,德國就已有128小時處于負電價狀態;法國出現負電價天數比此前20年都要多;比利時等國也時有負電價出現。
負電價指的是電力批發價格為負,即出現在發電廠到售電公司這一環節,用電側的消費者實則較少能享受到負電價。原因是末端電價由“發電成本”“稅”“電網使用費”“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等部分構成,其中“發電成本”僅占三分之一左右。
此次歐洲負電價的頻繁出現,還是因為供需失衡。
在需求側,疫情是主因。
“封國”“封城”加上企業停工停產,用電需求驟降便在意料之中。今年前3個月,歐洲電力消費量同比減少了10%——據統計,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降幅,在歐洲各國電力需求普降的背景下,“通過出口來調節過剩電力”的方式變得不那么靈活。

在供給側,可再生能源是主因。
據《2020年可再生能源容量統計年報》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歐洲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573吉瓦,全球占比23%。政策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即使在用電需求大降的背景下,油氣煤發電仍要讓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
以德國為例,今年2月臺風薩比娜來襲,3月晴天居多,使得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輪番發力,加上接近于0的發電成本,以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猛增,電力供給過剩。
據統計,在2020年第一季度中,德國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水電和其他清潔能源發電約占同期總耗電量的52%,創歷史新高。

在電力供大于求、可再生能源日益突顯的成本優勢面前,電力企業各有不同的選擇。
對于發電企業來說,尋求轉變和增加靈活性是他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西班牙的雷普索爾開始進軍光伏領域,日前已開始126MW太陽能發電廠的建設工作;法國的道達爾制定了2050年達到碳平衡的目標。忠于社會責任也好,迫于股東壓力也罷,當前局面無疑成為推動歐洲石化巨頭加快布局可再生能源的動力。
去年,歐洲核電發展紅火,并和可再生能源發電一道“碾壓”了煤電和天然氣發電。但在今年一季度,由于頻繁的負電價,核電企業也倍感壓力。瑞典大瀑布電力公司(Vattenfall AB)已經關閉了兩個核反應堆;全球最大的原子反應堆運營商法國電力(Electricite de France SA)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4月份發電量創2012年以來的新低。大瀑布電力公司(Vattenfall AB)CEO Magnus Hull和法國電力核電部門負責人Etienne Dutheil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均表示,如何讓核電更加靈活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于運營商來說,則是要強化供給側的預測管理。
據悉,德國最大電力運營集團萊茵電力公司雇傭了一位氣候預測專家,他將幫助這家公司更好地調控風力發電,以應對市場上不同的用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