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迅速,甚至連續五年經濟增速位居全球主要經濟體首位,目前其經濟總量也已超過了英國位居世界第五位,令世界矚目。
近一個月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國“封城”,印度再次成為世界輿論的焦點。目前,印度多地的工商業活動已中斷多日,并影響到很多行業和企業的正常運行。
印度最大的煤炭生產商Coal India Ltd.(CIL)就是其中之一。近日,這家公司發布報告稱,“受疫情影響,3月公司煤炭發運量同比下降了10.3%”。言下之意,就是電力部門的需求急劇下降,是導致發電廠和煤礦庫存增加的直接原因。
為了應對電力需求下滑的狀況,印度電力部曾下令,暫停與印度國家火電公司(NTPC)和其他熱力發電機有關的常規電力支付。
但在執行過程中,印度一些州的國有配電公司并未減少購買火電,反而減少購買可再生能源。這一舉動,立刻遭到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的嚴厲批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還強調:“在疫情封鎖期間,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必須維持正常運行狀態。”
當下,和來勢洶洶的疫情相比,這樣一個電力領域的“插曲”,或許不會引起太多人的關注。但印度政府對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再次力挺,無疑是在表明一個態度:即便有疫情、即便經濟下行,我們仍在力挺綠色發電。
印度政府對綠電的支持和助推,已經持續5年之久。
2015年,為保障本國能源供給安全,緩解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印度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計劃。
這項計劃中有兩個關鍵目標:到2030年,印度40%的發電能力將來自非化石燃料;到2022年,完成175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裝機。
由于本國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加上政府的快速推進,太陽能和風能在印度發電結構中的占比穩步上升。2014~2018年,印度太陽能發電量復合增長率為58.18%,風能發電量復合增長率為15.87%。
截至2019年年底,印度規模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裝機已達85.91吉瓦,在發電裝機中的占比僅次于煤電,達到23.29%。
當前,盡管印度政府仍然支持,但疫情形勢下,很多人對印度的“綠電夢”能否按期實現抱有懷疑態度,原因有二。
原因一是管理頑疾。
盡管整體在前進,但印度的綠電發展的狀態更像是“走三步,退兩步”。
根據能研智庫的研究,由于印度中央和邦政府在可再生能源項目上缺乏協調,國有配電公司的付款延遲以及適得其反的進口太陽能組件貿易關稅、輸電網擴展緩慢等問題,可再生能源裝機的增長勢頭在近年有所放緩。
目前,政府支持的項目之間的拍賣和征地等方面存在混亂、延誤和管理不善;印度的電網正遭受著全世界最大的電力損失,輸配電損失占全國發電量的近2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國有配電公司負債累累,造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此外,能源發展政策搖擺,也讓可再生能源發展受到多方面制約。
原因二是成本前景。
印度綠電的發展的速度快,一個重要優勢在于成本。近年,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MNRE)和印度太陽能公司(SECI)推出并實施多項補貼計劃,加上光伏組件轉換率的快速提升,印度的綠電投資成本不斷下降,并已經可以與煤電競爭。
但要知道,補貼綠電不僅取決于能源轉型的決心,更需要看政府的經濟實力。不可否認的是,印度近年的經濟發展勢頭很猛。據統計,其近五年平均GDP增速達到7.51%。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GDP在20國集團最大經濟體中排名第三,僅次于中國和美國。但當前,已有評級機構指出,由于疫情影響,印度今年的經濟前景不佳,GDP增速或僅能保持1.5%-2.4%的水平。而經濟一旦放緩,政府即便能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綠電,也會大大減少,綠電既有的成本優勢也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