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1月9日發布的《2018科技出行-智能網聯和新能源變革汽車出行》報告顯示,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未來出行行業將發生巨大變化,清潔型動力的交通工具將會產生,共享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共享汽車沖出亞馬遜
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以新能源汽車為載體的共享出行正在顛覆傳統的出行方式。面對嶄新的格局,無論是科技公司、車企,還是互聯網公司紛紛將目光聚焦于出行領域,構建出一幅完整的共享汽車版圖。然而2018年不期而至的一波運營商“倒閉潮” 仿佛讓共享汽車陷入兇險重重的亞馬遜雨林,難以尋得出路。“共享汽車是否為‘偽命題’?”一時間成了行業內外熱議的話題。
判別一個商業模式是否為偽命題并不難,關鍵要看其是否符合市場、技術等客觀事實和商業發展規律,是否存在未來發展空間。隨著相關技術落地、用戶市場普及以及相應政策扶持,共享汽車已經具備其存在的客觀條件,而企業盈利模式的探索也是一個商業模式由誕生到成熟的必然過程。當前,尚不能因共享汽車企業發展中遇到的挫折而對其商業模式做出根本性的否定。
考慮到汽車產業在全球的巨大體量,以及未來圍繞出行構建的智能交通體系的巨大想象,在樂觀者眼中,共享汽車在2025或將迎來萬億級市場的爆發,這一都得益于外部環境的不斷改善和各企業自身不斷探索的內生動力。
條件日趨成熟 “技術+市場+政策”三方推動共享汽車快速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使得整個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放眼國外,谷歌、特斯拉等企業已逐漸發展成為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領跑者。在國內,無論是科技型初創公司,還是傳統的汽車公司都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突破。而面對“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共享汽車無疑是現階段自動駕駛最佳應用場景,相比于傳統汽車各產業鏈條的標準化,共享汽車在數據采集和基礎服務層面都具有天然優勢,成為了人工智能與出行產業結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據1月9日發布的《2018科技出行-智能網聯和新能源變革汽車出行》報告顯示,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未來出行行業將發生巨大變化,清潔型動力的交通工具將會產生,共享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報告顯示,汽車分時租賃業務在中國市場擁有巨大潛力,預計在2025年中國的分時租賃汽車數量將達到600萬臺。
如此大量的共享汽車落地應用對社會效能的改善是顯而易見的。數據顯示,世界上大多數汽車都處于閑置狀態,私家車95%的時間是停放中。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汽車作為私有產權的方式日益削弱,并逐步回歸到人們日常出行工具的本質屬性中來。人工智能、高精地圖、5G通信、車聯網(V2X)和智慧交通基礎設施的合力支撐下,共享汽車在緩解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上的巨大潛力日益凸顯。當道路基礎設施、交通法規等進一步完善時,這種潛力無疑會加倍釋放,在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時創造更多價值,而這恰是“共享經濟”的核心。
共享汽車作為“共享經濟”的新范式,滿足用戶實際出行需求已成為其一種盤活存量、提升效率和增進服務的重要標志。由于共享汽車不需要考慮限牌、限號等因素,隨用隨取,且租賃的費用并不高,這對那些低頻率用車需要的人說,顯然要比買車更加方便,且能花費較少的成本享受到“有車生活”。而且,對于大多數打工族來說,買車并不是剛需,且一輛私家車的用車成本很高,除了購車和牌照的成本以外,養車、停車、保險等花費都是一筆不少的支出,可以說共享汽車確實解決了某些用戶的需求,降低了出行用車的成本,這也是共享汽車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
此外,隨著汽車“新四化”的穩步推進,以此為依托的共享汽車也被視為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共享汽車是對社會資源和財富的深度利用與開發,提高效率節約資源財富重塑的同時,亦可對政府城市管理提升很大的空間和助益,也符合國家的新能源戰略和優化產業布局。
我國在2017年8月8日發布了《關于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第四章明確要求鼓勵分時租賃發展。并通過充分認識發展分時租賃的作用、科學確定分時租賃發展定位、提升線上線下服務能力、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等4個方面進行了詳細描述。
作為共享汽車行業的領軍人物,GoFun出行CEO譚奕似乎更有發言權,其之前曾表示,政策對于共享汽車的支持力是非常利好的,尤其是對于一些資源的支持力度較大,包括停車資源、充電資源等。同時,對于目前市場上存在的競爭問題,國家也準備出臺明確的政策引導促進共享汽車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商業模式仍需探索 部分企業已經實現規模化盈利
事實證明,共享汽車作為共享經濟的重要代表之一,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市場潛力也十分深厚。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顯示,我國共享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49205億元,比上年增長47.2%;報告預測,未來五年,我國共享經濟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報告還充分肯定了共享經濟的就業貢獻,2017年我國提供共享經濟服務的服務者人數約為7000萬人,城鎮每100個新增就業人員中,就有約10人是共享經濟企業新雇用員工。
近幾年,中國在共享經濟領域的創新創業可圈可點,扮演著全球共享經濟創新者和引領者的角色。早期共享單車對消費者的教育作用著實讓市場對共享汽車的接受度更強。目前,共享汽車已經行駛至了爬坡期,眾所周知的重資產、資源封閉的行業,靠資本去走唯快不破的方式行不通。目前出現經營問題的企業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只有以真正便利用戶作為主要發展依據,沉下心來做運營,把基礎打扎實,以最優成本和最佳服務滿足客戶深層次、多樣化的結構性出行需求,探尋出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才是共享汽車企業破局的關鍵所在。
譚奕認為,共享汽車的盈利“命門”在于規模、效率和可持續性。而他帶領的GoFun將在今年6月份全面實現規模化盈利,成為行業教科書級的案例。踏實運營、積累經驗,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進行“反向指導”決策,在破解使用周轉率問題上,通過科學管理和高效運營,依托特色的“一城一策”戰略和自動駕駛等先進技術的落地等多重手段充分釋放共享汽車潛能,加之不斷優化降低成本,似乎讓市場看到了共享汽車行業的曙光,這門生意并不是偽命題。
另外,國家戰略一直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革新起著“壓艙石”的作用。早在2009年,在非常有利的產業政策帶動下,中國汽車市場順利地避過了全球車市的蕭條,連續兩年取得高速的增長,并在2009年末晉升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王國。在十年后的今天,隨著中國汽車工業向年產銷量兩千萬臺的新階段邁進和絕大多數國內外廠家加快在中國擴張的步伐,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將進入一個高度機遇和風險并存的時期,汽車產業又面臨著同樣的挑戰。未來,如何與共享汽車企業互贏互利也是汽車產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未來共享汽車市場格局如何,時間將是檢驗的重要標準,正如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超現實主義詩人洛夫曾說:“我們惟一的敵人是時間,還來不及做完一場夢,生命的周期又到了。一縷青煙,升起于虛空之中,又無聲無息地,消散于更大的寂滅。”未來誰會突出重圍,誰將深陷困境,還是交給時間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