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乘聯會發布的最新產銷數據顯示,4月乘用車產銷環比、同比均呈下降走勢。其中零售量為104.2萬輛,同比下降35.5%,環比下降34.0%,同比與環比增速均處于當月歷史最低值。產量方面,4月乘用車共生產96.9萬輛車,同比下降41.1%,環比下降46.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4月我國乘用車累計產量已經呈負增長狀態,數據顯示,1-4月廣義乘用車累計產量為644.3萬輛,同比下降2.0%,已較去年同期減少12.8萬輛。疫情之下,產量的下降為接下來的市場增長帶來較大壓力。
4月零售量、批發量不及預期
“4月,零售量和批發量都相對達到探底的一個嚴峻程度,狹義乘用車批發環比下降47%,這是比較嚴峻的情況。”5月10日,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說。
數據顯示,4月國內狹義乘用車零售和批發環比均呈大幅下滑狀態,其中批發環比下降幅度大于零售。崔東樹認為,這是國內乘用車4月生產不足導致的。

圖片來源:乘聯會
實際上,3月份國內乘用車的生產就已受到疫情帶來的一定影響,但3月份形成了批發在努力推動的局面。不過,3月下旬起上海疫情日漸嚴重,長春疫情又處于比較嚴峻的情況,由此車企庫存開始大量下降,4月有效的庫存資源也沒有得到補充,進而導致了批發和零售的雙降。
值得注意的是,4月乘用車市場最嚴峻的還是生產問題。數據顯示,4月我國狹義乘用車產量為96.9萬輛,同比下降41.1%,環比下降46.8%。轎車、SUV、MPV產量均不同程度下滑。

圖片來源:乘聯會
按照乘聯會的分析,4月產量環比、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全國各地疫情的干擾。受疫情影響,進口汽車零部件短缺,涉及長三角地區的國產零部件體系供應商無法及時供貨,有的甚至完全停工、停運,加之物流效率降低和運輸時長不可控,導致了生產不暢的問題。
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上海地區五家主力車企生產環比3月下降75%,長春地區合資主力車企生產下降54%,其他地區總體下降38%。
“我們認為上海疫情對汽車供應端的影響是巨大的。上海占全國10%的生產量,長春也占10%,兩個地區合起來占到20%多的產量。但是它們的零部件的次生影響相對來說是比較大,尤其上海是零部件的核心集散地,80%以上零部件都在上海及周邊生產,所以這樣的話帶來的影響就比較大。”崔東樹說,上海疫情對乘用車銷量的影響程度在40%左右,這是相對客觀的判斷。
眼下,上海雖然在全力推動“白名單”企業復工復產,但完全恢復到正常狀態還尚需時日,且當前最主要的問題不在于整車廠的產能恢復,而是零部件企業的復工復產。
新能源乘用車較預期損失17萬輛
在國內乘用車整體市場不及預期的背景下,4月新能源汽車依舊表現出強韌的勢頭,同比大幅增長。數據顯示,4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達到28.2萬輛,同比增長78.4%;批發量為28.0萬輛,同比增長50.1%。
分類別來看,純電動乘用車4月零售量達到21.3萬輛,同比增長63.3%,環比下降40.9%;插電混動乘用車4月零售量為7.0萬輛,同比增長148.1%,環比下降17.7%。由此來看,插電混動同比實現了超強增長,且在疫情之下,插電混動的環比下降幅度遠低于純電動汽車。

圖片來源:乘聯會
崔東樹認為,插混環比下降幅度小于純電的主要原因是純電車企在上海布局多,4月受疫情影響較大。而插混主要以比亞迪為代表,受疫情、供應鏈等影響相對較小。
實際上,除比亞迪以外,多家新能源車企4月批發量都有所減少。對比3月車企的批發銷量來看,上汽通用五菱批發量較上月減少約2.1萬輛,奇瑞汽車較上月減少6249輛,廣汽埃安較上月減少約1萬輛,而特斯拉批發量驟減,從上月65814輛的批發量降到了1512輛。此外,受零部件供應影響,小鵬、理想、蔚來等新勢力車企4月交付量均呈大幅下降情況,而這些車企,產品主要以純電動車為主。
從整體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看,盡管較去年實現了大幅增長,但環比增幅仍然受到疫情的波及。數據顯示,4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環比下降了36.5%,批發量下降了38.5%。按照乘聯會的分析,這樣的情況相對歷年來說比較異常。
“如果沒有疫情影響的話,新能源車的增長速度達到100%以上是完全正常的。而4月新能源車的批發量僅增長了50%,按原來預期,這個月應該達到45萬輛的水平,顯然一下就損失了17萬輛。”崔東樹說,4月新能源車的增長也同燃油車一樣受到了疫情波及。不過在他看來,目前環境下,自駕車已經成為出行的首選,受高油價影響,更多人會去買新能源車,5月份的新能源車銷量環比會有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