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中心是促進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發展的數據中樞和算力載體。
2020年,數據中心被列入國家新基建范疇,與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共同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驅動核心。調研機構IDC預測,在政策及需求的雙重帶動下,2020年全國數據中心產業規模接近千億,增速達到近年峰值。
但行業熱度的快速上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價格戰。
12月29日,萬國數據設計運營中心高級副總裁梁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原來是成本定價,現在是市場定價。“我們自己看今年無論是價格還是能評越來越難拿,不好做。”
在梁艷看來,目前數據中心產業看上去熱鬧,但實際上面臨著多重挑戰,一是客戶自建興起,二是跨界資本涌入,三是雙碳政策帶來的能耗壓力,四是特定區域的限電潮,五是疫情帶來的持續不確定性。
從供需關系來看,科技公司自建數據中心熱潮是帶動市場熱度的一個因素。

阿里云去年宣布3年內將投入2000億元,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而騰訊也表示在5年內投入5000億元,用于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服務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百度則預計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務器臺數超過500萬臺,快手和字節跳動也稱將持續投入數據中心的建設中。
IDC認為,在新基建刺激下,2020年供給端新增產能較多,2021年上半年第三方數據中心市場存量供給大幅增加,資源落地速度快于需求消化節奏,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錯配現象。為了避免盲目發展,部分地區控制項目審批及建設,未來需求釋放將逐步消耗新增資源。
“行業都是有周期的,市場的需求是多少,供應量是多少,當達到平衡的時候會繼續往后走。”萬國數據高級總監兼Smart DC交付負責人王海雄對記者表示,即使是自建數據中心,也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方式,自己買地自己建是一種,還有類似于BOT或者是BTS這種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往后看個12到18個月,可能是不一樣的景象。
從技術的演進路線來看,數據中心趨向規模化發展,也倒逼著行業內一系列軟硬件技術的變革。例如,萬國數據在去年5月正式啟動了以“多場景適配、節能高效、敏捷交付、智能運營”為目標的下一代Smart DC的研發工作,目前,第一代Smart DC已落地常熟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園區,未來將在萬國數據的更多數據中心場景得到應用,包括國內大型基地型,海外基地型,以及邊緣數據中心等。
IDC認為,數據中心存量資源逐步消化,5G、AI等新技術規模化應用激發更多數據中心需求,相關產業投資將進入新一輪的上升期。但也可以看到,產業將進入整合期,頭部企業憑借客戶資源、服務能力等優勢將擴大市場份額,而一些處于競爭劣勢的企業將會將面臨被收購或兼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