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初中汽協(xié)預測的2017全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為80萬輛,現在19.5萬輛的銷量水平和預測有很大差距,上半年每月平均只售出了3.3萬臺不到。余下半年時間,若要完成60萬輛新能源車銷售,平均每月要售出10萬輛。在此之前,僅有2016年12月,我國新能源車的單月銷量銷量超過了10萬輛。該月銷量大躍進的原因之一,是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年底即將調整,消費者一擁而上購車。
開年之后,新能源車的銷量大幅回落,增速相較2015、2016年明顯放緩。
由此看來,今年我國新能源車要完成80萬臺的產銷目標,“很懸”。
2016年全年,中國完成了50萬輛新能源車產銷,較2015年增長53.9%,雖然未能展現2015年銷量呈數倍增長的態(tài)勢,但在絕對數量上仍達到了歷史高點,展現了巨大的產業(yè)前景。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數據,中汽協(xié)才作出了2017年80萬輛新能源車產銷的預測。然而這一數據只能作為參考標準之一,今年新能源車發(fā)展環(huán)境相較于2016年,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其中,最顯著的一點便是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調整。新能源車增速放緩,政策變化正是主要原因。
由于此前所涉甚廣的新能源車騙補事件,國家在2016年底 出臺《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
對享受了許久補貼紅利的新能源車生產廠商來說,這個通知的影響主要有三點。
1、拿錢少了
將新能源車補貼額度下調20%(并且在2019年還將退坡20%)。 從2017年起,純電動車型最高補貼額度由5.5萬元調整至4.4萬元;插電式混動車型補貼,由3萬調整至2.4萬元。
同時,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分別新設中央和地方補貼上限,其中地方財政補貼(地方各級財政補貼總和)不得超過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的50%,而早前中央與地方財政補貼配比多為1:1。
也就是說,此前車企一臺新能源車若能分別從中央和地方政府拿到5.5萬元,總計11萬元,新政策落實后,其能拿到的補貼將下降至4.4+2.2=6.6萬元,能夠獲得的補貼金額直接減少40%,幾近“腰斬”。
2、拿錢難了
除了拿的錢少了,政策對車企造的新能源車要求也大幅提高。不僅增加了整車能耗、續(xù)航里程、動力電池指標、產品安全方面的要求, 還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實行動態(tài)管理,不達標的車型會被即時清除,無法申請補貼。
3、拿錢晚了
尤為重要的一點是,補貼款項由預先撥付,改為了事后撥付。生產企業(yè)要在每年初提交上年度銷售相關信息,并由省級、所在地新能源汽車推廣部門、四部委進行審核、查收,最終出具核查報告,財政部再依報告撥付資金。
這意味著新能源車企需要自己扛住成本進行生產,完成銷售之后才能獲得補貼,資金壓力顯著提升。
今年1月新能源車的產銷幾乎陷入停滯,整月銷量只有6000臺,與去年底單月10萬臺的銷量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中的邏輯很自然:各地新政細則未出臺的不確定性,使得車企紛紛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萬一自己生產銷售的車沒進新《推廣目錄》,那就是一場血虧。而補貼額度的大幅下滑,則使得車廠在新能源車的價格上陷入兩難。如果漲價,那么銷量自然會受到影響;如果不漲價,那么此前由補貼填補的成本,將由車企承受,負面影響避無可避。
這兩點顯然挫傷了車廠對新能源車的積極性,新能源車銷量增速相對去年放緩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外一方面,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現階段充電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電動車普遍存在的里程焦慮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眾對電動車的接受。
不過,小編認為,上半年銷量增速放緩,是新能源車市場在經歷不正常的“補貼虛火”后,經歷一陣調整期,重新回到理性發(fā)展道路上的必然。
一開始政府為了促進新能源車產業(yè)發(fā)展,開出了高額補貼政策,雖然強勢帶動了新能源車產銷的大躍進,但是也衍生出了“騙補”鬧劇。而后降低補貼、提高門檻等動作,雖然讓新能源車行業(yè)暫時降溫,但也有利于其步入正常發(fā)展、有序競爭的軌道。隨著后續(xù)政策的確定,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新能源車的銷量會再度回暖。
雖然上半年的銷量并不盡如人意,銷售80萬臺的目標也懸,但推廣新能源車仍然是大勢所趨。從前六個月的數據來看,新能源車的銷量一直處于爬升態(tài)勢。中汽協(xié)會副秘書長許艷華則表示,今年完成70萬輛新能源車銷售的保底目標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