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關注樂視,只知道陸續在上頭條,聯合創始人離職、易道創始人周航對懟、供應商上門討債、到這回債權人為資產保全開撕……新聞稿《賈躍亭夫婦及樂視系12億資產遭凍結》也刷了屏,某大V公眾號《千金散盡,賈府將傾,飛鳥各投林》竟收獲了近10萬+……想來有趣,去年趙和娟懟樂視的時候,似乎沒有多少人轉載,再以前說為什么看好樂視的是你們,如今各種開扒的也是你們。
首先說,汽創君并非樂視用戶,也不是賈布斯粉絲,更不是樂視的股民,最先有關注也是因為樂視要搞汽車。翻了下自己公眾號,以前沒少對此冷嘲熱諷。然而最近物議沸騰,舉國洶洶。各種分析履見報端,汽創君在此叨叨一點個人淺見。
樂視無論成功失敗,都是這個時代一個極為典型的商業案例。放眼今日之國中,浮躁的互聯網,充滿焦慮的汽車。賈布斯和他的樂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必然產物,但最終成功還是失敗其實充滿偶然,難以用原有的商業邏輯估量,原有的商業邏輯難以解釋的事還很多:五年前,微信初生,現在已經改變了國人生活;五年前的今天,滴滴創始團隊還要再忙活一周,才完成注冊“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現在估值500億美元,當然也有人說這家年輕的公司已經初顯頹相;五年前,特斯拉賣了3100輛車,市值在20億美金徘徊,如今特斯拉虧損得更多了,但是市值已經翻了18倍超越了傳統三大;四五年前,蘇寧國美哪里看得上阿里京東,蘇寧曾市值四倍于京東,而如今反過來也不止,阿里更是逆天了……現在大家回味往昔,難免蔚然長嘆:只要有50%的可能性就得all in了。中國的商業格局這幾年發生了多么根本性的變化。再看樂視的蒙眼狂奔,蒙眼似乎不對,不狂奔怎么能行?
不同于教父一般的馬云爸爸、顏值足夠的李彥宏、雄姿英發的小馬哥,其實,山西網管出身的賈布斯,從來也沒能供在廟堂,總是沒那么名正言順高大上,有屌絲喜歡他,當然有更多屌絲痛恨他——堅信是他搞掉了快播。對于賈躍亭也好,樂視也好,對于中國汽車產業格局,甚至對于起家的根本——互聯網行業,都一直沒有那么的主流。主流是誰,是BAT,抱歉,不能漏掉市值逼近的京東,是不是改名叫JAT,或者JBAT?
在BAT三座大山下面獨善其身的人不多了,“BAT做互聯網都成功了,我很不服氣”——渡盡劫波的雷布斯現在天天都在講小米電飯煲;“誰攔我做手機我就干死誰”——周鴻祎折騰這么久,都快紅頂商人了,日子還是沒國民老公瀟灑。

搞實業都是挺苦的,京東虧損了11年,才有了現在的王者歸來。而上帝留給賈布斯的時間,就更不多了。
成也上市,敗也上市
樂視網作為創業板上市公司,A股成為樂視生態最核心的現金奶牛,也給了樂視蒙眼狂奔的底氣。但是如今看,是得是失可能又不同,有沒有可能正好是這一點,阻礙或者說擾亂了樂視的腳步。樂視集團被詬病,最大的一點可能就是業務沒成功之前,通過上市平臺樂視網大規模圈錢。
上市公司能取得整合社會資源的權利,自然也帶來了相應的諸多限制,炒時炒上天,跌時爆滿倉。說到底,大家評價上市公司看的是利潤,看的是eps;然而如今風行天下的各個新貴,無論是京東還是滴滴、摩拜、特斯拉,大家看他們都是市場規模、是體量,是對行業的顛覆——他們都不是A股上市公司。
融錢太容易會造成一種錯覺——失血感覺不到疼。
穿越生態的迷霧,看到樂視的“塔山”
資本流血砸出了阿里、京東、砸出了美團大眾、滴滴快遞、摩拜、ofo…..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流血犧牲是必然。
遙想國共錦州決戰,最惡的一仗莫過錦州的門閂——一個只有200戶人家的小村莊——塔山。國軍11個師(包括精銳第95師)、海陸空協同作戰,夜以繼日的沖鋒,兵鋒指向就是這個小小的山村,武器并不占優勢的解放軍依照命令像“釘子一樣釘在塔山”。電話每小時向上匯報不斷攀升的傷亡人數,對此,林彪最后這樣說:
我不要傷亡數字,我要塔山。
想要攜資本顛覆傳統格局,砸錢砸出一個新生態、砸出一個新中國,就不能按照原有邏輯。以資本的傷亡數字,換取“塔山”。
平臺+內容+終端+應用,樂視產品不可謂不多,模式也并非不先進,卻不見眼下之塔山。未必高科技、高門檻的汽車是塔山,樂視早就發布了超級智能自行車,具有物聯社交、騎行數據、智能控制、智能防盜四大功能,然而,早在2015年就入手易道關注共享經濟的樂視,卻沒能洞悉自行車+共享的風潮。歸根到底,產業拼圖有,卻沒有啃骨頭、打硬仗的勇氣和毅力。做整合,做加法,是戰略;做減法,脫去西裝開打,更是戰略。

以用戶為核心的,平臺+內容+終端+應用,這個餅沒毛病啊。
塔山一役,共軍指揮是林彪,一線主將是年僅35歲的司令員程子華。然而對于賈躍亭,你的程子華又是誰呢?
筆者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樂視汽車(那時丁磊沒入職,呂征宇正在組建團隊)、樂視云、樂視集團PMO部門(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戰略項目部)等,感覺樂視氣質還不夠像一家創業公司,尤其缺乏能給賈躍亭提供強有力支撐的、有個性的中層,挖了太多履歷漂亮實則中規中矩的職場人士。這些人除了對賈布斯生態理念的宣揚,起碼在那時我沒有聽到他們的任何原創理念;交流時搬出互聯網更注重汽車消費者用戶體驗的說法,對于做過大量消費者調研、梳理過多款車型幾千條產品特征目錄的攻城獅來說,太不扎實;那時巔峰時期的樂視正在力推網格化協同管理,“打破部門墻,打破山頭主義”,實則限制每個版塊的突圍——每個版塊肆意生長、自然鏈接,這才是自然的生態,生硬綁在一起協同,實則沒有哪個版塊能完成單兵突破。
故事的結局
以身軀為亂世之祭旗,以身軀為豪強渴飲,以長劍為英雄做梯。樂視的故事,掰開了,揉碎了,從中挑取精華,還有人在學,還有人會講,講的往往還不如樂視。
十年前,中國互聯網領域還是三大門戶網站的天下,淘寶和ebay激戰正酣;五年前,才有了如今BAT的格局;到今天,京東超越百度躍躍欲試,然而百度已經不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改弦更張為AI公司;沃爾瑪電商做的也不錯,但亞馬遜市值已經逼近沃爾瑪的兩倍;哪家汽車巨頭造不出一輛和特斯拉一樣酷的車,怎么就不能把特斯拉滅了呢?
所以,往后會怎么樣呢?
賈躍亭曾講過一段話:我把我所有的錢都投入到樂視生態體系當中,我一家八口人,現在住的房子就是一個不到200平米的房子,我希望把所有的資金,精力都投入到樂視生態的事業中。
這段話真假無從考證,不過讓我想起有次在商學院聽講座,光華張志學老師對企業家的定義:企業家就是那些經過奮斗,從過不起變得過得器舒服日子,卻選擇繼續過不舒服日子的人。
張老師對中國企業家特點也進行過概括:
缺乏專精的工匠精神
擁有不服輸的進取心,但是嚴謹的思考不夠
擁有呼風喚雨的勇氣,但預判風險的能力不足
由此觀之,我相信賈躍亭的確可以稱得上“企業家”這個稱謂,而這些形容中國企業家們的特點, 他也具有。分析樂視,可能比分析JBAT,更具有啟示意義。
那一年,賈躍亭44歲,賈躍亭們的人生還有無限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