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是最初計劃的兩家公司,不過收購一家公司也足以讓奧特佳(002239.SZ)成為市場的熱點了,因為通過此次收購,公司主業(yè)從汽車空調壓縮機跨界到了熱門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領域。
在最初披露的收購對象中,奧特佳計劃拿下江蘇海四達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四達”)和廣州信邦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各100%的股權。由于后者涉及的境外資產評估用時較長,上市公司最終不再將其納入此次收購范圍,海四達成為唯一收購目標。
數年前海四達也曾謀劃IPO,只因主打產品不符合市場趨勢,上市計劃無奈終結。
此后,海四達轉向鋰電池而減少了鎳電池的生產。如今,在公司主要客戶名單中,新能源汽車公司已經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
海四達曲線上市
在停牌3個月之后,1月17日,奧特佳發(fā)布收購預案,計劃以13.25元/股向海四達集團、通鼎互聯(002491.SZ)等26名交易對方合計發(fā)行股份約1.89億股,作價25億元購買其持有的海四達100%的股權。
同時,奧特佳還計劃以14.17元/股向奧特佳實際控制人王進飛、海四達原實際控制人沈濤等9名對象發(fā)行1.09億股,募資15.5億元用于海四達電源募投項目建設。
其中,13.54億元用于“年產10億安時高比能高安全動力與儲能鋰離子電池及電源系統項目”,1.51億元用于“動力與儲能鋰電研發(fā)中心及新能源車輛智能遠程監(jiān)控中心項目”,剩余4500萬元支付中介機構費用。
早在2012年,海四達就曾計劃IPO,彼時公司主打產品是鎘鎳電池,收入占比超過了50%,產品主要用于電工工具等領域,前5名客戶主要是電動工具廠商,這成為海四達上市被否的主要原因。
鎘鎳電池目前屬于政府產業(yè)調整中的“限制類”,主要客戶也開始轉向采購鋰離子和氫鎳電池,海四達雖然也有鋰電池業(yè)務,占比不過兩成上下。
雖然4年后奧特佳收購海四達時,公司依舊沒有完全拋棄鎳電池,但鋰電池早已經成為公司最為依仗的業(yè)務。收購預案顯示,海四達2015年鎳系電池產量達到1.03億安時,2016年已經下降至5775萬安時。
此消彼長,在收縮鎳系電池業(yè)務的同時,鋰電池業(yè)務成為第一收入來源。
2015-2016年,海四達的鋰電池產量由5576萬安時升至1.28億安時。不難發(fā)現,海四達已經成功實現了主業(yè)的轉型。
在最初的公告中,對于海四達鎳系電池和鋰電池的收入占比,奧特佳在收購書中并沒有予以說明。不過,在更新的收購方案中,鋰電池的收入占比已經清晰可見。
收購預案顯示,2014-2016年,海四達鎘鎳電池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0.1%、39.65%和16.99%,鋰電池的收入占比分別為46.18%、57.07%和81.38%。與此同時,在海四達前5名客戶中,新能源汽車廠商已經成為主流。
2015年,海四達的前5名客戶中只有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其余都是電動工具和移動公司等儲能需求對象。2016年,除了史丹利百得這家電動工具公司依然在列外,其余全部換了身影,四川野馬、煙臺舒馳和中植一客等4家新能源汽車合計貢獻了公司當年一半以上的收入。
曾經上市被否,如今身價達到25億元,海四達實現了成功轉型。憑借著技術積累,公司也吸引了大批資本大佬的目光,這也顯示了市場對海四達未來的期望。
商業(yè)明星紛紛入股
如前所述,海四達的主要產品已經從鎳鎘電池轉向以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為主的鋰電池產品,公司的前5大主要客戶也從2015年的電工工具廠商變?yōu)槠噺S家,野馬汽車、中植一客等都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6年3月,德清興富睿宏投資管理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下稱“興富睿宏”)和蘇州鐘鼎三號創(chuàng)業(yè)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下稱“鐘鼎三號”)聯合入股海四達。
其中,興富睿宏以9500萬元獲得海四達9.44%的股權,鐘鼎三號以2500萬元分得2.48%的股份;照此估算,海四達的估值恰好超過了10億元,不到一年之后,公司的身價已經增長了1.5倍,兩家機構獲得的浮盈非常可觀。
興富睿宏的普通合伙人即管理人是興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其實際控制人王廷富在2015年6月前還擔任了興業(yè)證券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長達15年,海四達能夠吸引資本市場“老手”大手筆入股,這或許從側面預示了公司不一般的技術水準。
鐘鼎三號的管理人雖然名氣不大,但20余家有限合伙對象卻是個個來頭不小,包括具有國開金融背景的國家隊身影-國創(chuàng)開元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和國創(chuàng)元禾創(chuàng)業(yè)投資基金(有限合伙),這兩家出資占比就達到了33%;此外,還包括京東商城老板劉強東的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飛力達(300240.SZ)、騰訊、宜信財富、易迅網原創(chuàng)始人卜廣齊和騰訊電商控股公司原CEO吳宵光等,這一眾明星機構和明星人物都出現在鐘鼎三號的股東名單中。
能夠吸引如此眾多的商業(yè)明星站臺,海四達也要拿出相應的回報才對。在收購預案中,海四達也給出了不菲的業(yè)績承諾,而這或許也成為海四達下一步發(fā)展的動力。
業(yè)務拼圖趨于完善
奧特佳是國內最大的渦旋式汽車空調壓縮機生產企業(yè),目前在自主品牌乘用車用空調壓縮機市場占據領先地位,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客戶包括通用五菱、比亞迪、吉利汽車和奇瑞汽車等知名汽車生產廠商。
傳統汽車市場遙遙領先的同時,奧特佳在新能源車市場依然占據了先發(fā)優(yōu)勢。201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共銷售近38萬輛,奧特佳生產新能源汽車電動空調壓縮機14.49萬臺,市場占有率超過了30%。
與此同時,奧特佳還出資逾12億元先后收購了空調國際和牡丹江富通空調兩家公司100%的股權,前者幫助公司駛入了全球市場,后者則幫助公司完善產品線、進一步提升奧特佳在汽車空調壓縮機行業(yè)的市場份額。
如上所述,在新能源汽車空調壓縮市場,奧特佳已經成功占據了領先的位置,但在新能源汽車最關鍵的零部件-鋰電池板塊,公司還處于空白,如今收購海四達將使公司的業(yè)務拼圖逐步完整。
奧特佳收購預案顯示,海四達集團等股東承諾,海四達2017-2019年的凈利潤數分別不低于1.67億元、2億元和2.4億元。
奧特佳重組時承諾2014-2017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不低于2.28億元、2.7億元、3.3億元、3.88億元。
這意味著如果海四達順利實現業(yè)績承諾,奧特佳實現重組時的業(yè)績承諾將會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對于海四達的投資者來說,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規(guī)劃足以支持公司的業(yè)績發(fā)展。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對外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1.7%和53%。工信部的規(guī)劃則明確指出,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要達到200萬輛,12025年在新車銷量中的份額要達到20%。
顯然,如今50萬輛的年產能與工信部設定的4年后目標相去甚遠。在這個急劇膨脹的市場里,相關從業(yè)者自然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在目前行業(yè)剛剛起步之時,規(guī)模小、技術差的鋰電池行業(yè)也能獲得生存的機會,但隨著行業(yè)逐步規(guī)范,其生存空間將一步步壓縮,只有那些有規(guī)模效益、有技術積累的鋰電池廠商才會在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海四達雖然并沒有在鋰電池板塊上占據先發(fā)優(yōu)勢,但公司規(guī)模早已經是今非昔比。
海四達官網介紹,公司5億安時動力與儲能鋰離子項目預計2017年3月份設備安裝并試生產。項目達產后,將形成年產2億安時磷酸鐵鋰電池、3億安時三元鋰電池的規(guī)模。竣工投產后,海四達電源公司總產能將達到8億安時(即3G瓦時),成為華東地區(qū)最大的二次動力鋰電生產企業(yè)之一。
這并不是海四達擴產腳步的終點,根據這次收購透露的信息,在配套募資到位后,公司將投建新的鋰電池生產線,公司規(guī)模擴大一倍有余。
此次收購中,奧特佳將配套募資15.5億元,其中的13.54億元將用于投建年產10億安時高比能高安全動力與儲能鋰離子電池及電源系統項目,這意味著配套募資項目建成后,海四達的產能規(guī)模將接近7G瓦時。
達產后,項目預計實現年營業(yè)收入49億元,凈利潤4.81億元,其中一期工程預計第三年就可以達到40%的計劃產能,這也將為海四達完成業(yè)績承諾增加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