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發改委發布公告稱,小康股份全資子公司重慶金康新能源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金康成為全國第八家、中西部首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
小康近期在新能源汽車板塊動作頻繁。去年下半年連發公告,宣布將融資近66億元,投向金康項目,以及美國SF Motors“純電動·智能汽車開發項目”,并聘請特斯拉汽車創始人、前任CEO馬丁·艾伯哈德擔任美國項目顧問。
小康要“搞事”,其他車企也沒閑著。北汽集團計劃投資50億元,在涪陵新區布局新能源汽車生產線;眾泰汽車投資40億元的重慶新能源汽車基地,已于去年末建成;長安汽車也發布計劃,未來十年將累計投入180億元,發展新能源汽車……在業內人士眼中,本地新能源汽車板塊乃至整個汽車行業,正醞釀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持謹慎態度的人士表示擔憂:新能源汽車目前正面臨國家補貼力度降低、汽車電池技術尚不成熟等現實問題。在此背景下,眾多企業集中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可能偏于激進。有人直言,新能源汽車要小心“步子扯得太大。”
對此,市場觀察人士曲云超認為,不能光從發展體量上來判斷一個產業布局是否合理。“目前隨著國家補貼政策變化,各大企業總體動向不但未趨于保守,反而加大了新能源汽車布局力度,顯然不可能簡單地用‘激進’二字來解釋,我們需要看到其背后的產業邏輯。”
“搶先修路”
趕超跨國車企的好機會
近一兩年,全球主要汽車生產國與大型車企,在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已基本取得共識。這既是基于環境的壓力,也有能源可續性等方面的考量。
而對重慶乃至全國的自主車企而言,新能源汽車還承載著一個重要期望——實現對跨國車企在技術上的趕超。
肖飛(化名)是我市一家知名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的技術部門負責人。在他看來,在傳統汽車技術框架下,自主車企要反超跨國車企,難度極大。而新能源汽車則在汽車動力系統等核心領域,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
“傳統燃油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箱核心技術,大多被跨國汽車品牌壟斷,這些技術通常都是車輛的最佳應用方案,并通過專利綁定在相關企業身上。”肖飛說,就好比他總是能搶先修好一條最直、最便捷的路,你要完全發展自主技術,就只能另修一條繞路。“但繞路便捷性就差,愿意走繞路的人也少。”
小康集團相關人士表示,相比燃油車,以純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其電控、電機技術相對成熟,壁壘不高,且國內外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因此,發展新能源汽車,為自主車企創造了一個“搶先修路”的可能。
正是基于上述考慮,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建立起全面、系統的政策體系。我市緊抓機遇,制定出臺了產業發展規劃和推廣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市年產銷新能源汽車超過15萬輛,實現工業總產值300億元以上,并明確了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路橋費免繳、新能源專用車通行便利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著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深度布局和發展。
市經信委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全市已形成“6+3+3+30”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即長安、力帆乘用車、力帆汽車、華晨鑫源、北汽銀翔、濰柴汽車等6家乘用車企業,恒通、五洲龍、穗通等3家客車企業,瑞馳、盛時達、長帆等3家專用車企業以及約30家相關配套企業。
重慶正在成為國內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提前布局
迎接數年后的“黃金時代”
2012年,我國曾出臺相關規劃,提出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要力爭達到50萬輛。這在當時國內外行業間引起巨大爭議,不少人認為是“放衛星”。
而2015年末,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近45萬輛,基本完成規劃目標。2016年一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就突破50萬輛。相關數據,令不少原持消極觀點的人大跌眼鏡。
“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之所以脫離了不少人的判斷,是與國家的政策扶持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來自汽車產業本身的周期特質,和技術進步的節奏,這也是一個很關鍵的產業邏輯。”小康集團相關人士說,一般而言,一款汽車產品從立項到量產需要5年左右,現在產銷量的猛增,都來自于前期布局。
“從核心技術上來看,5年也是一個關鍵節點。”肖飛舉例,縱觀汽車鋰電池技術這些年的發展,其電池單位能量密度基本上是每3—5年就會有一個大幅增長,經濟性也有所提升,“所以相關車企在布局時,也考慮到了未來技術上的適用性。”
“正是由于周期很長,新能源汽車要實現未來的國際化競爭,對企業的前瞻能力要求很高。”曲云超說,目前我市乃至全國車企在新能源板塊的頻繁動作,都顯露出一個共同的預判:新能源汽車市場在未來幾年時間里,將迎來新一輪增長,而現在正是提前布局的大好時機。
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預判是:與跨國車企的殘酷競爭,也將在幾年后集中上演。
合理投入
避免盲目的規模拓張
近期,隨著跨國巨頭紛紛將目光轉向新能源汽車領域,自主品牌頗感形勢緊迫。
今年1月,大眾集團中國區總裁海茲曼就對外表示,大眾到2025年將為中國消費者提供150萬輛新能源汽車。豐田、寶馬、奔馳、通用,也在最近相繼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投放計劃。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一次公眾場合談到:可以預計政府購車補貼淡出之時,就是外資和合資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之日,距今只有四五年時間。
“越是有來自外部的壓力,越應該保持清醒,合理安排發展規模與技術、品牌之間的投入比例。”小康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接下來幾年寶貴的“窗口期”中,要避免盲目的規模拓張,把更多資源投入到研發中去。例如,小康在美國的SF Motors項目,就是一個純研發項目,累計投入預計將超過40億元。
在布局新能源汽車板塊的同時,該如何實現其與傳統汽車板塊的銜接?小康集團這位負責人稱,小康的計劃是在現有傳統燃油車產品站穩腳跟的前提下,通過轉型升級進一步拓展市場、獲取更高收益,并為新能源汽車板塊“供血”,實現“周期滾動、長短結合”,直到研發、產品、市場的升級完成匹配同步。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布局的新形勢下,政府有關部門需要通過合理引導,實現產業質與量的相對平衡,在推進傳統汽車持續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效推進全市汽車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我市依托強大的傳統汽車產能,具備較強的生產能力,但還存在產品整體檔次偏低、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不強、充電設施還需加快完善等問題。對此,我市正在采取措施,加大招商引進和自主培育發展的力度,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夯實發展基礎,加快推動全市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