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戶威海南海新區6年,中恒管樁成為膠東半島大型管樁生產制造商之一,年產值過億元;“一帶一路”背景下,快馬加鞭進軍國際市場,斬獲5000萬元國際大訂單;積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與煙臺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積極節能減排,為管樁行業樹立了環保典范……
創業6年,年產值過億,斬獲5000萬元國際訂單
2010年,經過多方考察后,中恒管樁在威海南海新區投資興業,2011年4月公司正式運營。“威海南海新區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力度大,環境優美,這里又有豐富的原材料,能夠節省發展成本,是公司發展的首選之地。”中恒管樁負責人說。
創業初期,面對人才和市場短板,中恒管樁迎難而上,“公司為數不多的業務員坐著拖拉機下去跑業務”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體驗了創業的苦頭,中恒管樁也嘗到了成功的甜頭。經過前期的不懈努力,中恒管樁成了建筑行業的搶手貨,業務遍布威海、煙臺、青島、濱州等10余個城市,為600多個項目提供管樁,年產值上億元。
國內市場逐漸飽和,“一帶一路”政策改善貿易進出口結構,中恒管樁相關負責人敏銳地嗅到了這一點。在去年12月份文萊石油基地項目的招投標會上,中恒管樁公司在10余家管樁公司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約5000萬元的訂單。首批價值700多萬元的管樁已于1月份運往文萊,第二批價值近500萬元的管樁目前正在加緊生產,預計2月20日左右裝船完畢送往文萊。
以此次出口為契機,中恒管樁出口全面開花。依托在越南分廠,公司將逐步打開東南亞等國家市場,并申請了韓國KS產品質量認證,獲得國際市場認可度,進一步增大出口量。
不斷改進工藝、嚴格產品質量是中恒管樁成功走出國門的重要原因。“目前生產車間已經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從編籠、入模到成型,所有的流程都由機械控制,保證了管樁配料的精確性以及產品質量。”中恒管樁負責人說。
值得一提的是,中恒管樁的新產品預應力方樁備受市場歡迎,也是公司能夠走向市場的重要原因。中恒管樁預先對管樁施加壓力,使其在外荷載作用時的受拉區混凝土內力產生壓應力,用以抵消或減小外荷載產生的拉應力,使結構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抗裂、抗彎、抗剪,能夠讓建筑地基更加穩定,消除安全隱患。
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帶來管樁行業變革
去年春天,中恒管樁車間內多了五六名年輕大學生的身影,他們與車間工人一樣在車間里忙著做實驗,這是中恒管樁與煙臺大學開展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就是以節能減排為目的的免蒸壓項目。
原來,為了提高管樁的穩定性,每根管樁成型前都要經過兩次蒸壓,一次要經過85度左右的高溫蒸養,一次要經過185度左右的高溫蒸壓,這樣以后管樁才能達到相應的硬度。
“原先的管樁生產工藝是從日本引進的,距今已經有40多年歷史了,生產工藝雖然成熟但是在一些生產環節方面亟需改進。”中恒管樁意識到這一點后,開始聯系相關高校進行合作,加大研發力度,攻克傳統管樁工藝的技術瓶頸,成功研發免蒸壓管樁等預制產品。
經過實驗后,項目組人員通過改變砂石、水泥、礦粉等原料的配料比并添加相關摻和料,發揮礦物質潛在的活性,讓管樁在自然溫度養護下5-10天能夠達到規定的強度。此舉不僅降低了中恒管樁的生產成本,有利于節能減排,而且帶來了整個管樁行業生產方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