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充電問題也變得日益緊迫,各方也正在尋求解決之道。充電問題的解決表面看是充電樁建設難,其深層次原因之一就是停車難,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充電樁是毛,停車位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而停車難又是城市交通建設的老大難問題。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指出,停車難問題是典型的“城市病”,并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占道嚴重,城市不少次干路、支路被占用,使交通擁堵雪上加霜,也影響了市容環境。其次,影響了小區的正常秩序,很多小區連消防車都進不去。再次,引發了許多社會矛盾,影響了社會和諧。
原有的汽車都存在“停”的難題,新能源汽車作為后來者,就更加難停,而車都停不住,又何以安“樁”?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立體停車場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分析報告》,2016年我國汽車保有量達1.72億輛,我國停車位缺口保守估計超過5000萬個,并且正持續擴大。
依據美國公用物業停車標準,行政辦公每100平方米3~5個(我國為0.5個)、中型零售業每100平方米5個、公寓每戶1.5個(北京市三環內0.3個/戶、三環外0.5個/戶)。
在我國,老小區沒有考慮好私人汽車停車問題,新建小區停車設施建設標準也偏低。目前我國停車位問題包括臨時占道停車、路外停車、居住區停車,很少是正規停車場,停車樓、立體停車設施更少。臨時占道停車和路外停車是無法“立樁”的,所以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難度要比停車難更大。
小區停車是否應該收費,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物權法》第73條規定:建筑區劃內的道路,屬于業主共有,但屬于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區劃內的綠地,屬于業主共有,但屬于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于個人的除外。建筑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于業主共有。
《物權法》第74條又規定:建筑區劃內,規劃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建筑區劃內,規劃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占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屬于業主共有。因此,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物業公司收費是不合理的。
也有人指出:停車費有兩種性質:一為土地使用費;一為保管費用。小區內的道路、綠地、公用設施、物業服務用房以及車位屬于全體業主共有,作為物業公司不具有所有權,所以不存在土地使用費一說。保管費有兩個原則,一是自愿,二是簽署委托保管合同。顯然小區的停車收費并不是業主自愿的。
然而,一些小區停車費已經成為物業公司的“既得利益”,而且似乎是“應得利益”,絕對不會“出讓”。但是,一些小區物業收了停車費,對停車設施建設并沒有盡好應負的責任,包括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