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創新或許并不局限于“新四化”以及車企間的合作方式,將汽車產品與可實現的愿景,或者組建汽車與用戶的“生態圈”,也有望成為未來汽車產品的競爭點。
一、早有先例的“配套賣”
早在1981-1983年間,本田就曾將Motocompo踏板車作為“配件”,與當時的Today和City車型一同銷售,而折疊后可放在后備箱內的Motocompo踏板車,設計之初便是為了解決用戶的“最后五公里”出行需求。
伴隨城市擁堵、停車難等問題的激增,到目的地前的短途移動,也得到了部分企業的關注,共享單車便是其中之一。當下,汽車市場正逐步邁向電氣化,加之“地圖圍欄”等技術的成熟,“最后一公里”以及汽車無法駛入的區域,仍將需要“特定”的交通工具。
于是,部分車企在投放純電汽車的同時,也“研發”了不少周邊產品,比如電動滑板車。
當然,推出該類型產品的車企并不唯一,寶馬、西雅特等品牌都是“實踐者”,以寶馬為例,可電動行駛12km的E-Scooter、“人力驅動”的City Scooter,以及專為兒童設計的卡通滑板車組成了該系列的產品矩陣。如果說寶馬的產品更像是“周邊”,那么奧迪的滑板車顯然更具科技感,與汽車的聯系也更加緊密。
近日,奧迪推出了名為“E-Tron”的電動滑板車,是的,與該品牌首款純電SUV同名。據外媒稱,該電動滑板車將電池與“轉向柱”合二為一,續航里程為20km,并擁有多種充電方式,而折疊后放入e-tron SUV的后備箱,并用內部的專用插座便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該滑板車還將裝備剎車能量回收系統,常規版本最高時速為20km/h,而奧迪還計劃推出最高時速可達23.3km/h的“RS”版本,很“奧迪”。
雖然奧迪E-Tron電動滑板車有望于2020年上市,且對私人買家的售價高達2000歐元(約1.6萬人民幣),但可以免費提供給e-tron SUV的車主,不難看出,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只是一方面,借機宣傳本品牌電動汽車,或許才是“真諦”。
在車云菌看來,假如電動滑板車真能成為未來主流代步工具的話,在后備箱或者其他區域設計有滑板車“儲物槽”,以及高輸出電源接口,是不是會成為汽車產品的主流設計呢?至少具備USB、TYPE-C之外的新選擇也很不錯。
二、服務到出行愿景
其實,在為消費者提供更便利、貼心的用車服務方面,傳統車企早已開始絞盡腦汁,比如奧迪在全國部分機場推出的本品牌專用停車位,可以說相關服務成為了豪華品牌間競爭的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寶馬在北京首都機場也推出了品牌專用車位,不過卻并非單純復刻奧迪的做法。寶馬除了為常規車型提供停車位之外,更為PHEV和純電動車型用戶開辟了專屬停車充電服務區,雖然從相關報道來看,“充電車位”有概率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但僅需支付“電費”的策略,對用戶而言,則是解決了停車開銷與充電的雙重痛點。
重點在于,當下正處于車企與消費者共同向電氣化轉型的階段,寶馬此舉無疑對本品牌觸電產生了積極影響。如果說奧迪、寶馬等品牌聚焦的“最后一公里”和用戶體驗還有些常規,那么Rivian R1T衍生出的電動露營車,就算得上是腦洞大開了。
如圖,Rivian的電動露營車不僅在客艙與貨倉間的“儲物槽”內設計有櫥柜,電磁爐等炊具也一應俱全,同時貨倉頂部還可放置帳篷,這便讓長途露營成為了可能。
在車云菌看來,以下幾點更值得關注:
1、依靠自身電池組為營地照明供電,無需發電機也不會造成污染;
2、除了整車平臺化外,與露營相關的配件也可依據車身進行模塊化設計,甚至“功能模塊”能夠通過短期租賃而非銷售的形式,演變為一種服務;
3、伴隨電池技術與電池包防水等相關性能的提升,電動化的皮卡或許比燃油車型更加出眾。
換言之,在海外市場相對成熟且“工具”屬性較強的皮卡車型,伴隨電氣化的到來,其功能性也將得到拓展,而Rivian R1T“露營車”便是結合車型特征提出的概念化產物,同時也表達了電動化于出行愿景的正向推進作用。
或許有讀者會認為當下皮卡或硬派SUV車型,通過改裝也可實現相似愿景,但要知道的是,即便拋開私改電氣造成的危險性不談,非“原廠”或將面臨的異響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車云小結:
服務作為提升品牌價值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早已成為眾多車企爭相發力的領域,伴隨汽車產品逐漸向純電轉型,從服務到出行解決方案,以及結合車輛自身特質構建的愿景,都將成為各大車企邁向未來的發力點。甚至可以說,未來汽車的競爭力或不再單純聚焦產品層面,與車型關聯的“生態圈”,有望成為各品牌間新的競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