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道,由于中國汽車行業反饋電動汽車計劃過于宏大,國家或考慮政策回調,或者延遲執行原計劃的電動汽車發展方案。

2016年9月,工信部網站突然推出《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擬對在中國境內銷售乘用車企業的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乘用車生產情況進行管理。根據這個積分與信用制度,2018至2020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8%、10%、12%,新能源汽車可以是零排放汽車,也可以是低排放汽車。而未達到積分要求的車企則要面臨罰款或者從達到積分要求的車企處購買積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新能源汽車的實際積分或僅達到了積分要求的3%,離2018年8%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能源部長西格瑪·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去年11月曾對德國媒體表示,中國車企同行們或無法在2018年達到預定目標。
工信部長苗圩周日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工信部正在考慮降低積分標準要求,或者推遲執行時間。苗圩部長表示:“我們還在考慮上述管理條例,最終結果可能將于5月或者6月出臺。”
今年開始,中國降低了20%的電動汽車補貼,而隨后的情形是1月份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大幅下降。而中國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疑問:如果沒有豐厚的補貼,中國是否能夠維系龐大的新能源汽車需求呢?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1月份新能源汽車,包括全電動汽車、混動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的銷量遭遇斷崖式下跌,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74%,僅有5682輛。
斯坦福·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香港分析師Robin Zhu表示:“現在提議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標準太過于宏大,對行業來說來的太早了。首先,絕大多數新能源汽車還處于研發階段,第二,市場尚未培育出新能源汽車足夠大的需求。因此,想要汽車制造商暫停內燃機車的銷售而去滿足新能源汽車的積分要求,這有點不現實。”
而降低積分標準或者推遲執行時間則可以為車企帶來更多的準備時間,而外資車企,如大眾集團、通用汽車等也可以有時間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產量。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我們很高興苗部長正在考慮我們的提議。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畢竟我們的提議正在被考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