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月1號起,新能源汽車補貼額度比2016年降低20%,地方財政補貼不得超過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50%的補貼退坡政策正式開始施行。雖然這事早就已經是板上釘釘了,但真正實施起來,除了會對汽車生產企業造成影響以外,也會對消費者購車產生一定的影響。針對這個問題,工信部回應表示,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的成本下降很快,目前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和車型供給充足、競爭逐步加劇,主要汽車生產企業也都把新能源汽車市場培育作為重要發展戰略,這些都會不同程度抵消補貼下降對價格的影響。
而談到新能源車,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充電樁。眼下制約新能源車發展的一大主因就是充電不方便、不迅速。針對這個問題,工信部回應稱,國家已經下大力氣推廣新能源車,并對相應的基礎設施投入了大量資金,在政策和市場帶動下,國企、民企積極參與,眾籌建樁、“互聯網+”等新模式不斷涌現,公共場所、單位內部、居民小區、高速公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2016年底,建成公共充電樁15萬個,是2015年底的3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建成規模化充電服務網絡。2017年,充電樁建設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
看到這里,估計有不少人的心里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加快了,越來越多的充電設施會逐步建立起來,讓充電越來越便捷了;憂的是設施雖然多了,但很多技術、規劃等方面的局限仍然沒有打破,貿然多建可能會弄巧成拙。
從總體上來說,其實充電樁的發展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技術、規劃、市場。咱們逐一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技術,這其中其實不只包括充電樁,也包括電池。目前國內外的新能源車都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不同于傳統燃油車那樣通過燃燒汽油/柴油產生熱量推動機械機構這樣的物理過程,新能源車是將通過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推動機械機構的化學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催著干的,也就是說,想要人為的加快電池充/放電的速度目前還不太現實,相關的技術還在開發過程中,目前只能通過加大電量輸出來達到快速充電,但這一過程造成的電力損壞也比較大;
其次是規劃,目前國家雖然投巨資興建基礎設施,民間組織也加入到了建樁的隊伍中來,但老百姓卻依然不太敢購買新能源車,主要原因并不是有沒有充電樁,而是找不著充電樁。多家主流媒體已經報道過,很多地方盲目跟風建樁,但建完之后卻不通電,導致充電樁形同虛設;有些充電樁的建設地點則比較偏僻;要不就是把充電樁建在相對封閉的園區或小區內,不對外開放使用等等。如此就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第三是市場,目前制造充電樁的企業很多,產品五花八門,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市場缺乏資質標準和統一的管理。而且其輔助產品的市場情況也比較混亂,比如手機定位等等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另外,國家對于充電收費的標準也應當有更明確的標準。
其實,國家的大力扶持以及消費者近年來環保意識的逐漸提高,都為新能源車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作為其不可或缺的輔助充電設施自然也擁有了巨大的市場,但光靠大投入是不行的,還應當有方法、有組織的建設,所以2017年,政府和電樁企業都還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問題和努力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