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廠計劃于2019年第四季度破土動工,工廠選址將于在德國或鄰近國家的五個候選城市中選出,確定結果將于下月宣布,預計2028年實現滿負荷生產。
TerraE的首席執行官HolgerGritzka表示,聯盟由前蒂森克虜伯公司經理協助組建,聯盟擬建設的34千兆瓦電池工廠會依靠德國在機器人(300024)制造和自動化生產上的競爭優勢謀利。該項目目前已贏得政府支持,獲得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約620萬美元補貼。
并計劃借助政府對其技術研究的資助和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對公司的支持來尋求戰略投資者。
外媒稱,電池工廠是德國工業的最新跡象,德國工業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正在為能源革命的新階段做準備。鋰離子電池可以幫助穩定電力網絡中的風能和太陽能(000591)的間歇性流動,預計還將為數百萬的插電式汽車提供動力。
實際上,眼下的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仍主要由松下、比亞迪(002594)、LG、三星SDI、寧德時代等亞洲電池廠商所主導,在美國已擁有特斯拉打造的Gigafactory工廠的情況下,歐洲市場此時才提出興建大型鋰離子電池工廠,實際已不占先機,但奮起直追的動作值得肯定。
結合此次的德國聯盟事件,聯想默克爾2017年5月出席了戴姆勒公司裝配鋰離子儲能電池的5億歐元工廠的破土動工儀式;6月見證安徽江淮汽車(600418)與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德國柏林簽訂了《合資合同》,成立主營新能源汽車的合資公司等行動,德國政府為新能源汽車所下的功夫可見一斑。
但也并非德國獨有,國家出面主導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多方站臺的情形已成趨勢。例如不久前明確宣布將禁售燃油車的英國,7月24日宣布,將投資約21.61億元,用于加快電動汽車電池的研發和生產。其中,3.95億元用于建立“電池研究所”,以研究如何提高電動汽車電池技術的可行性,即提高續航里程、延長使用時間、減少儲存空間并提高生產力。
同時,該計劃實施后,商界及學術界研究人員能向政府申請資金,用于研發電動汽車電池。
此外,英國商務部部長GregClark還希望建立一個國家電池生產研發工廠,以支持汽車行業的電池生產。
而將鋰離子電池產業看做未來一項重大產業的中國,更是除了出臺系列產業政策外,由國家牽頭成立電動汽車領域的第三方智庫、中國電動汽車領域政府人員、專家學者和行業人士自愿參加的高端交流平臺百人會。
美國、韓國、挪威等各國在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的雙重壓力下,也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扶持策略。
而各個國家的努力也一步步證實電動汽車的大勢所趨。
引人矚目的是6個國相繼明確發布燃油車禁售年限:
作為電動車推廣主力軍的中國,2016年中旬,發改委也曾明確表態:10年后,中國銷售的增量新車中,將沒有內燃機作為動力的傳統汽車,取而代之的則是以純電為動力的新能源汽車,預計2050年前全世界都將停售燃油車。
國家層面的大刀闊斧,一定程度迫使車企調整了其運營策略。不久前,沃爾沃、瑪莎拉蒂旗下菲亞特克萊斯勒公司等震撼宣布2019年之前逐步停售燃油車,但這只是開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車企受到影響,加入禁售行列。
預計到2040年,電動汽車將占全球新車銷量的54%以及全球汽車保有量的三分之一,屆時中國、美國和歐洲合計將占全球電動車市場60%以上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