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開展一場持久專注、經費充足的運動,要贏得新能源主宰地位之戰——戰斗的目標或許是這個新世紀最大的經濟和戰略珍寶。在美國,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一場戰爭。”——5月初,美國清潔科技網刊登了一篇名為《特朗普說對的一件事:中國要贏了》的文章,闡述了中美兩國在可再生能源之間的對抗。
2016年,中國賣掉了令人瞠目結舌的2800萬輛汽車,其中包括55萬輛新能源汽車。中國的汽車銷量,已占到了全球市場份額的30%,為全球汽車市場貢獻了70%以上的增量。新能源車的全球市場份額則超過50%。
野蠻人的前赴后繼
4月28日,通用汽車發布了Q1財報,凈利潤達26億美元,同比增長33.5%。然而,資本市場并沒有為之點贊,通用股票持續下挫,終于在5月1日那天,被后起之秀特斯拉全面超越。根據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測算,目前做空特斯拉的金額已增長到101億美元,今年對特斯拉的做空者合計已損失37億美元,遠遠超過做空任何其他美國股票的虧損總額。大量的“空軍”對特斯拉的未來仍然半信半疑。
而在萬里之外的中國,一場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資金、人才和技術風云際會正在上演。
5月4日,占比全國汽車銷量10%的汽車大省廣東終于落地了首個互聯網造車項目——小鵬汽車,不過在整個消息中,最耐人尋味的信息來自“廣東省省委書記胡春華親自批示推進”,這讓小鵬汽車的重要性陡增。小鵬汽車之前,蔚來汽車和湖北省達成合作,通過長江蔚來基金拿下100億元,再通過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合作談成200億-300億元,成為湖北省當前造車旗幟。
奇點汽車則在創辦第一天起,先宣布10億美元的融資,再宣布落地安徽的計劃,在安徽銅陵得到了1000畝的工業產業園用地,并獲投80億元,試圖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完工后,擁有年產20萬輛的生產能力。
最積極的莫過于浙江,最知名的有樂視超級汽車項目,落地浙江莫干山,總投資不少于200億元,一期批地4300畝,年產量目標40萬輛。爭議項目有游俠。這個此前在“PPT造車”中被口誅筆伐的項目,現在已經悄然落地浙江湖州,并且獲批土地2762畝,總投資115億元,試圖實現20萬輛的年產值目標。還有威馬汽車,也在輿論熱議中最后被浙江溫州引入,獲批用地1000畝,總投資67億,年產值目標20萬輛。
而浙江的鄰省江蘇,也在這場新經濟、新GDP的引資落地大戰中搶下了知名創業者李想的“車和家”,以及兩輪電動車項目“小牛”。如果從結果來看,目前互聯網車企們的工廠落地態勢,已然雛形初現:資金規模龐大,占地面積不小,覆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儼然成華東、華中、華南三足鼎立之勢。
市場容量到底有多大
截止到2017年3月底,已有13家新興新能源車企的投資規劃和產能規劃獲得工信部認可,依據相關機構對已批復項目的粗略估計,截止到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將會增加229萬輛的新能源車輛的產能,總投資金額為1060億元。
需要關切的是,傳統車企并沒有閑著。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傳統車企2020年規劃的新能源產能為253萬輛。而目前全國新注冊的新能源車企已超過200家,僅上海一地就有幾十家。如果這200家產能規劃都與上述13家新興新能源公司類似,未來產能的規模簡直是不敢設想,或可達到1000萬輛。
如此龐大的規劃新增產能,市場如何消化?數據顯示,2016年新能源汽車乘用車銷量比上年同比增長85.99%,2015年為200.72%,2014年為289.82%。按照如今的86%增速發展趨勢(隨著新能源補貼退坡,增速倒掛可能性極小),截止到2020年補貼取消為止,新能源市場規模預計有400萬輛左右。官方的期待是250萬-300萬輛。
這個市場,將遭到中國本土汽車自主品牌、跨國合資汽車品牌以及新進入者的三方拼搶大戰。
據觀致董事長陳安寧預測,5萬輛車就可以盈虧平衡,威馬汽車的盈虧平衡點為10萬輛,蔚來汽車的盈虧平衡點也是10萬輛。
以最樂觀的方式預測,假如在2020年新興汽車制造商能夠獲得新能源汽車25%的市場份額,估計會獲得75萬輛的銷量。以年銷售5萬輛可存活論,則只能讓15家車企生存下來。當然,現實一定會更殘酷,頭部車企的銷量會大于平均數,尾部的將會遠遠低于這個數字。
2017年的Q2,傳統EV發動了規模宏大的價格戰。續航里程在200km以內的中小型電動車的價格,從原來的12萬元左右,直接拉到6萬元區間。這還是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后發生的。
所有的市場參與者不得不全部跟進。價格戰由北汽新能源率先發起,隨后江淮、奇瑞、江鈴、知豆、眾泰等小型電動車制造商全部宣布推出新款和降價。這樣的價格戰結果只有一個,量不夠大的,逐步被趕出市場。資金實力不足的,被價格戰拖死。
而與此同時發生的是,2017年Q1,特斯拉取得2.5萬輛銷量,同比增長69%。中國市場在沒有任何補貼的情況下,在Q1實現4799輛的銷量,同比增250%。
上海車展關上了大門,而進入到汽車制造行業的“野蠻人”踏平“制造的門檻”的步伐并未停歇!迄今為止,沒有一家互聯網造車公司拿到工信部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4月30日,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稱:“很可能會啟動4個超級工廠建設,其中一個必然會在中國。”
來源:華夏時報作者: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