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渭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陳佰萬 攝
通渭屬隴中黃土溝壑區,境內梁峁起伏,這里的人們四季以風為伴。曾經,風害是困擾通渭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黃褐是通渭最直觀的底色。
如今,行走在通渭的山川梁峁間,一臺臺高聳的風力發電機和一排排深藍的光伏板散布在各個山頭村落,構筑起一幅遼闊壯美的畫面。近年來,通渭響應號召、搶抓機遇、踔厲奮發,大力推進能源革命,乘“風”而起,逐“日”而行,打造了新能源產業亮麗名片,進一步提升了經濟發展的含新量、含綠量、含金量,創出了一條西北欠發達地區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楊進財 攝
能源革命新高地——
隴中崛起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馭風行萬里,風光譜新曲”,是當今通渭新能源產業的真實寫照。大風起兮“輪”飛揚,全省第三個、隴中首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成,改寫了通渭風害肆虐的歷史,也奏響了這片紅色沃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華彩樂章。
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和取得的成就,受訪通渭人的激動、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好風憑借力。通渭縣副縣長呂忠介紹,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促進新興能源大發展”的戰略構想后,定西市、通渭縣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在通渭打造全省第三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通渭境內風力資源極為豐富,風速變化小,年均有效風速達4.7m/s,適宜開發風電產業,是一個開發前景廣闊的新能源富集高地”——翔實的測風數據、權威的專家結論,更加堅定了通渭“唱”好大風歌的信心和決心。國家能源局定點幫扶通渭,則為通渭發展風電帶來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大鵬一日同風起。2012年,第一臺風力發電機組在華家嶺吊裝成功,隴中首個風電場“花落”通渭。2014年,《通渭風電基地規劃》獲國家能源局批復。此后,國家能源局傾力幫扶支持,通渭縣迎難而上,華能、國電投、中廣核、京城等電力巨頭相繼落戶,吹響了隴中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的號角。
2021年12月30日,隨著尖崗山20萬千瓦風電場全容量并網發電,通渭風電基地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10萬千瓦,標志著甘肅繼酒泉、武威民勤后的第三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順利建成。419座大型風力發電機在數十平方公里的山頭上星羅棋布,以通渭為圓心,向安定區、隴西縣和會寧縣延伸開去。
伴隨風電基地規模的持續擴大,通渭縣先后建成7座110千伏升壓站和1座330千伏匯集升壓站等電力外送骨干工程,生產的清潔電能匯入國家電網,源源不斷送往東部地區。同時,通渭逐年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全方位提高了城鄉供電保障能力。
風車轉出了通渭新能源產業全方位、全鏈條發展的新氣象。通渭縣委、縣政府借助風電基地建設,“十三五”期間以戶用分布式、村級光伏電站、集中式光伏電站三種模式,共建成光伏扶貧項目16.24萬千瓦,引進浙江貝盛建成20萬千瓦高效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線,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和壯大縣域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楊進財 攝
雙碳路上新標桿——
新能源產業改寫縣域經濟版圖
風葉“聞風起舞”,風機“觸風來電”,風害變成了通渭的綠色產業。2021年,通渭外送電量達到8.59億千瓦時。至目前,通渭風電基地累計發電37.2億千瓦時,發電產值超過20億元。
而通渭16.24萬千瓦的光伏扶貧項目,累計實現發電3.92億千瓦時,納稅2165萬元,帶動全縣1.8萬戶農戶增收致富。電站收益累計分配到村2.08億元,確權帶動198個脫貧村村均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2萬元。
通渭縣發改局副局長邢兆峰同時介紹,通渭風電基地開發建設以來,為通渭貢獻了36%的固定資產投資、62%的工業經濟產值,已培育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風電產業成為了通渭追趕發展、促進產業轉型的主引擎。
按照《通渭風電基地規劃》,以通渭為核心區,輻射周邊安定區、隴西縣和會寧縣,共布局12個風電場,總體建設規模200萬千瓦,其中在通渭縣范圍內建設8個風電場,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總投資約115億元。目前,通渭剩余的寺子川風電場10萬千瓦正在加快建設,計劃2022年全部建成并網。
“12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能夠發電22.8億千瓦時,實現發電收入11.2億元,通渭每年可從中獲得財政稅收收入1.4億元。”邢兆峰說,基地每年可節約74.8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3萬噸,實現減排降碳協同見效,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程有力作出通渭貢獻。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聚焦“定西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核心區、“隴中重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目標,通渭還將規劃建設總投資13.4億元的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32.2萬千瓦和總投資49.6億元的集中式光伏項目120萬千瓦,進一步擴大光伏產業發展規模。同時,多方協調加快建設20萬千瓦高效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線,著力打造名副其實的“新能源縣”。
“風光互補、清潔通渭,包括風、光在內的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拉動全縣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占到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呂忠說。

楊進財 攝
鄉村振興新動能——
群眾穩定增收“風光”無限
蓬勃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深刻改變著通渭的方方面面,為通渭振興鄉村提供了新動能。自從“沾光”以后,榜羅鎮四新村村民郭定慶的日子一下子亮堂了起來。
通渭縣籌資約3.96億元,自2018年9月起,在四新村開工建設光伏農業產業園,2019年1月全部建成并網。四新光伏農業產業園光伏裝機47.2兆瓦,連排成片,從山上看下去頗為壯觀。
四新光伏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匠心獨具。四新村黨支部書記孔彥生介紹,該產業園實現了農光結合、畜光結合,“‘天’上發電,地上發展以金銀花、芍藥、油用牡丹、食用菌栽培等為主的種植業;同時發展以烏頭驢(山東德州驢)、良種牛羊養殖為主的養殖業,形成了‘光伏+’現代農業新模式,為群眾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據了解,該產業園通過縣內“飛地”聯村共建方式建設,光伏電站每年形成發電收益4248萬元,全部歸于村集體經濟,通過直接帶動104個村脫貧戶、開發公益性崗位、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9000多戶農戶實現增收。并投入3000萬元扶貧資金,按8%的比例向脫貧戶配股分紅,帶動1500戶脫貧戶戶均年增收1600元。直接提供就業崗位200個、季節性務工崗位300個,帶動500戶脫貧戶戶均年增收8000元。
同時,通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提供種畜種苗、技術服務、訂單收購,建立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周邊農戶戶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光伏電站流轉262戶1510畝土地,流轉期20年,土地收益共計3600萬元,戶均增收達到13.7萬元左右。
孔彥生說,農光結合、畜光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榜羅鎮農業提質、農村振興、農民增收。
2021年,除了土地收益,郭定慶在產業園里通過旋土、修驢蹄等工作,掙到了4萬多元,比在外務工的收入要高很多。
位于隴山鎮境內的三峽能源甘肅通渭榜羅風電場裝機96臺、20萬千瓦,占地5.5公頃,總投資15億元,于2020年12月全容量并網發電。風電場建成后,按照年有效風時數1900小時計算,可實現發電量3.8億千瓦時,收入2億元左右。
風電場值班員李富文介紹,這一項目的建設,顯著改善了所在區域的基礎設施條件,并通過吸納村民就地務工,進一步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眼下雖然尚在備耕,但郭定慶依然忙碌不已。說到今年的“錢景”,郭定慶笑了,“收入應該只會多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