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行業在雙碳戰略背景下仍維持高景氣度,風電需求推動風電葉片等風電設備的國產化需求,風電的海上化、大型化趨勢推動核心材料供給端出現變革,葉片技術迭代提升對材料性能的需求。風電葉片制造關鍵材料進口依賴較高,部分企業在加速布局,國產化勢在必行。
2022中國風電葉片市場現狀及國產化趨勢分析
中國風機葉片市場已經形成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研究院所、上市公司等多元化的主體投資形式。外資企業主要有GE、LM、GAMESA、VESTAS等,國內企業以時代新材、中材科技、中復連眾為代表。
早年為推動“雙峰模式”落地,國家發改委曾親自出面,主持了“華能+華銳”、“龍源+金風”兩組搭檔的結對合作。
“雙峰模式”取得立竿見影的成績。“龍源+金風”組合穩扎穩打。2006年,40臺金風750千瓦風機在龍源在新疆的一個國產化示范項目中投產發電,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應用國產化風機。“華能+華銳”組合勢頭更猛。也是在2006年,華銳下線了中國第一臺國產化1.5兆瓦風機,并成功并網發電。次年,中國第一個國產化兆瓦級風電場——華能威海一期13臺風機一次性通過預驗收。
在華銳和金風的引領下,本土風機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國產化政策出臺后不久,這個原本被外資巨頭壟斷的市場,已盡是本土風機公司的天下。維斯塔斯等外資巨頭戰略性放棄中國市場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價格。與其他行業一樣,風機國產化帶來的最顯著的影響就是價格大幅下降。這也為風電日后承擔起碳中和重任奠定基礎。
此外風電葉片對碳纖維需求的明顯拉動。2019 年全球的風電葉片的碳纖維用量大約在 2.5 萬噸,到 2020 年接近于 3.1 萬噸,增幅超過了 20%。
中國風電葉片行業發展前景戰略
從國家能源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0015萬千瓦,突破3億千瓦大關,較2016年底實現翻番,是2020年底歐盟風電總裝機的1.4倍、是美國的2.6倍,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預計2021-2025年均風電裝機量達55GW,CAGR為11.8%,保持高速增長。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全球風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逐漸成為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目前,風電占全國電源總裝機比例約13%、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約7.5%,較2020年底分別提升0.3和1.3個百分點,風電對全國電力供應的貢獻不斷提升。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首提“30·60”雙碳目標。2021年3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又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國風電行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據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預測,按照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2025年我國風電裝機有望達到5億千瓦,2030年達到8億千瓦,2050年達到22億千瓦,2060年將突破25億千瓦。
1年起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取消國家補貼,海上風電的國家補貼也將于2022年取消。降成本成為風電行業在“后補貼時代”和“雙碳目標時代”提升競爭力的重中之重。如果一臺風機的功率變大,那么一座體量已定的風電場所需的風機數量就會變少,這可以有效降低用地、運輸、安裝、運維等方面的成本,這些優勢在海上風電領域體現得尤為突出。
全球風機大兆瓦浪潮至今仍由三巨頭引領。2018年,維斯塔斯率先推出10兆瓦海上風機,把全球海上風電引入“兩位數”競爭時代。2019年,GE的12兆瓦海上風機樣機在荷蘭鹿特丹并網發電,成為目前全球已安裝的最大風電機組。其13兆瓦和14兆瓦海上風機也已接連拿下訂單。西門子亦不甘示弱,2020年,該公司發布一款15兆瓦機型,刷新全球最大風機記錄,其14兆瓦海上風機也于2020年拿下大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加入到風電大開發的浪潮之中。華能、國電投、三峽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在碳中和大背景下,這些電力央企是國家能源轉型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