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寧河谷風電場。記者 冷文浩 攝

成片的光伏。記者 冷文浩 攝
涼山,是我國清潔能源主要基地。境內江河縱橫,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多條江河奔騰,孕育了溪洛渡、白鶴灘等世界級水電站。同時,涼山地域廣闊,地勢地貌多種多樣,有寬廣無邊的高原,有連綿險峻的高山,有一望無垠的平原,也有蜿蜒的河谷……涼山地理位置的優勢、地勢地貌的多樣性,讓它同時也擁有了全國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太陽能、風能資源。
相關資料顯示,涼山州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風電技術可開發量約1500萬千瓦,光電經濟技術可開發量約500萬千瓦。全州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屬于較大風速時間,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太陽光照也最為集中,這樣的風能、太陽能時間分布于水電資源的枯水期恰好互補,有利于實現“風光水電互補”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涼山州委、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能源發展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建設全國重要清潔能源基地目標,將新能源產業確立為全州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以水電開發為龍頭,統籌抓好風能、光伏等新能源開發,強化政策支持,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風電光伏產業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立足資源優勢,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強力推進新能源開發,使我州“風光”新能源開發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隨風而動的“涼山風車”一年產出62億元
在涼山州17縣(市)走上一圈,時常能在各國道省道看見運送風電塔筒、葉片的巨大車輛。
在過去的幾年里,從安寧河畔的河谷到大霧彌漫的高山,各縣(市)都樹立起一根根高聳的風電,巨大的葉片隨風而動,產生強大的電能,通過穿山越嶺的高塔電線,點亮了大江南北千家萬戶的夜晚,也推動了涼山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為推動風電資源科學開發,近年來我州共安裝測風塔297座,對風能資源分析統計,對測風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涼山州風力資源豐富,受西南季風影響明顯。根據專業機構勘測,四川省初步估算風能作為資源的理論開發量約4850萬千瓦,而涼山技術可開發就達1500萬千瓦,是目前四川省風能資源開發的主戰場之一。
“從地理上看,涼山州地區位于西風南支氣流通道上,氣流在通道上受地形抬升的影響,形成較大的風速。尤其是受垂直于氣流通道的魯南山脈抬升,在涼山州的會東、昭覺、布拖、喜德、金陽、美姑一帶海拔較高的山地地區,形成豐富的風能資源。”涼山州發改委能源辦主任段小軍介紹,涼山是風電產業發展不可多得的寶地。
2015年《涼山州風電基地規劃報告》得到了國家能源局正式批復,涉及涼山州17個縣(市),共計規劃場址125個,風電基地規劃總規模為1048.6萬千瓦。并要求在2015年底前建成120萬千瓦,2020年底前建成568萬千瓦。
涼山州風電開發進入了規范、快速發展的階段。
截至2020年底,涼山州已核準風電項目66個,裝機規模469.28萬千瓦,其中已建規模317.75萬千瓦,在建規模151.53萬千瓦。
最新數據顯示,涼山州風電目前累計總發電量196.4億千瓦時,累計創造產值114億元,累計向地方納稅6.72億元。截至目前,裝機產能每年產值高達62億元。
“十四五”期間,涼山風電開發概算總投資約432億元,投產風電項目68個。2021至2025年涼山州風電逐年投產總規模分別為130.9萬千瓦、60.9萬千瓦、102.6萬千瓦、156.4萬千瓦、145.5萬千瓦,總規模為596.33萬千瓦。到2025年,我州風電產業將達到1065萬千瓦,初步估算年發電量達到309億千瓦時,年產值達186億,成為推進我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同時,規劃投產風電場每年可節約標煤333.66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874.19萬噸、二氧化硫2.8萬噸、煙塵1.7萬噸、一氧化碳860.8噸,總懸浮微粒132.8噸,實現有較好的環保效益。
“天時地利人和”讓涼山大地“種”出新能源
這幾年,涼山的光伏產業的發展很快。
很多貧瘠的土地、缺水的土地、不適宜種植作物的土地,都被利用起來了。一塊塊黢黑的光伏板,代替了“生長不良”的農作物,讓涼山成功實現了“地里種出新能源”。
這是因為涼山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極其豐富的太陽能光熱資源。
“涼山州氣候資源以充足的太陽輻射能量為優勢,全州除黃茅埂以東地區外,多數地區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在1800至2600小時,在全球同緯度帶均屬高值區。”州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而另一方面,涼山州“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資源高于全國及全省的平均水平。兩項優勢的疊加,讓涼山州發展光伏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光伏產業也是涼山在“脫貧攻堅”時代,一項重要的脫貧產業。
涼山光伏電站建設區域主要是高海拔山區,這些地區因土地貧瘠、水資源條件的缺乏及氣候環境的惡劣不適宜發展農業。開發該區域的太陽能資源,能較好地把劣勢轉換為優勢。
“很多群眾的土地是無法種植作物的,發展光伏,徹底改變了土地收益為‘零’的狀況。”鹽源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棉椏光伏電站所在地,原來就是寸草不生的喀斯特地貌,光伏電站建設后,當地群眾共獲得600萬元租金,而群眾在電站務工,更是解決了長久的工作收入問題。
“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條件,讓涼山大地“種”出新能源,光伏產業在過去幾年里得到了飛速發展。
截至目前,涼山州已并網光伏項目共計90萬千瓦,年均發電14.85億千瓦時,年產值11.88億,同時還有光伏扶貧電站13.23萬千瓦,已于2019年12月底全部建成并網發電,項目投產后保障了234個貧困村,6594戶脫貧戶的穩定收益。
隨著近年來光伏發電技術的換擋升級,涼山光伏產業正面臨著更加廣闊的未來。
根據專業機構勘測,初步確定涼山光伏電基地總體規劃規模為1501萬千瓦,全部開發完成后,建成發電后年平均上網電量將達到197億千瓦時。
“十四五”期間,涼山將打造西部、南部、東部、北部四個大光伏基地,涵蓋全州十七縣(市),規劃總計61個地塊,321個場址。實現“十四五”期間計劃開發654萬千瓦,其中2022年之前計劃開發110萬千瓦,2022至2025年共計劃開發554萬千瓦。
近年來,涼山的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在發展中“求變”,在探索中實現多元化發展。
在鹽源縣的棉椏光伏電站,將光伏和旅游相結合,讓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光伏風光“牽手”打造文旅小鎮;德昌農光互補產業園電站、冕寧大田農光互補光伏電站等,將光伏和農業種植結合,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種植適宜生長的油牡丹等作物,取得了良好成效;鹽源梅雨鎮八家村光伏項目、西昌西溪鄉興國寺水庫“漁光一體”光伏電站項目,將光伏與漁業相互,打造了上方光伏發電,下方鯉魚跳躍的圖景……
多元化復合發展,是新能源產業的未來。
當前,我州正推動推動水風光互補基地建設,積極探索“1+N”復合。
加強水風光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基地建設。目前已啟動與三峽集團合作開發金下風光水互補基地,前期工作正加快推進,一方面科學制定規模化“1+N”模式綜合開發方案,通過引入光伏組件裝備制造企業,風光儲一體化開發,結合文旅、農牧等產業發展等方向,推動新能源多元化復合發展。
涼山,在探索和發展清潔新能源產業的路上,視線之處,皆是奪目的風光。
未來的涼山,“風光”無限。(記者 徐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