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FMC戴雷:破繭重生

發布日期:2017-07-12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孫琪深

核心提示:如果不看臉,你不會輕易察覺到跟你說話的是一個老外。戴雷博士大概是筆者見過的最健談的老外,全程我基本沒說幾句話,他一直在用
 如果不看臉,你不會輕易察覺到跟你說話的是一個老外。

戴雷博士大概是筆者見過的最健談的老外,全程我基本沒說幾句話,他一直在用流利的中文給我講他在中國的故事。

很多人知道戴雷,是因為他在華晨寶馬做營銷高級副總裁,還有2013年,戴雷接任呂征宇成為新一任英菲尼迪中國事業總部總經理。在英菲尼迪,2014年他創造了“敢·愛”品牌概念,通過贊助《爸爸去哪兒》等帶領英菲尼迪走上了巔峰。

如今他是一家名為FMC的初創企業的總裁兼聯合創始人 。

2016年4月27日是戴雷在新公司FMC入職的第一天,他在微信朋友圈轉了一張脫繭而出的彩色蝴蝶的油畫圖片,并配了一段長文。戴雷說“希望足夠幸運的話,我們將會創造出一個在中國生根、在全球生長的高端品牌,向世界展現‘中國智造’的風采。為了這個一生一次的機遇,我和伙伴們將燃燒所有的才智和激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正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邁向全新的目標,邁向破蛹成蝶的那個未來。”

根據戴雷描述,FMC是一個創新平臺,提供面向未來的個人出行解決方案,注冊在香港,研發總部在南京,慕尼黑和硅谷的團隊分別負責汽車設計、傳動技術、無人駕駛技術及用戶體驗和用戶界面的研發,并且將在南京進行生產。

2015年底,傳出戴雷的離職傳聞,直到2016年1月27日,英菲尼迪宣布,東風英菲尼迪及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戴雷博士已決定離開公司,尋求其他發展機會。我們終于相信,戴雷真的是想清楚了。

毫無疑問,從2013年7月到2016年1月接近3年的時間,戴雷在英菲尼迪的業績是非常耀眼的。

英菲尼迪2015年在中國市場共銷售4.02萬輛新車,同比增長33.8%,成為當年中國豪華車市場增速最快的品牌。如果從戴雷加盟的2013年算起,英菲尼迪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三年內增長了150%,英菲尼迪打破了默默無聞的局面,加入了豪華車品牌的第二陣營。

戴雷是一個營銷界的奇才。在英菲尼迪,他帶領團隊提出了“敢·愛”品牌理念,這讓英菲尼迪的品牌形象逐漸清晰起來,至此,“最感性的豪華汽車品牌”和“敢于挑戰”的形象深入人心,與此同時,英菲尼迪贊助了《爸爸去哪兒》、《極速前進》等一些品牌節目,獲得了極大曝光度。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銷量增幅都絕對領先對手。

“如果不是有這次機會,我絕對會繼續留在英菲尼迪。”正如戴雷所說,“智能汽車”可能是一生只會出現一次的機會。“我們看到一些顛覆性的新技術將有可能完全改變這個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無人駕駛、共享經濟,這幾個全新的技術在同一個時間出現,給了創業公司巨大的機會。”

而這個機會在戴雷看來,只可能出現在中國和美國,只有中國跟美國有最前沿的互聯網技術,而中國的市場規模、中國人對于新興事物極高的接受度,又決定了中國是最適合創業的地方。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戴雷是德國人,也是中國通,熟悉戴雷的人都說他是一個非常紳士、謙遜的人,跟印象中傲慢的日耳曼人已經沒有了太多聯系。戴雷娶了一位中國太太,生了一對兒女,家人現住在香港。如今的他早就習慣了中國的生活,最喜歡吃烤鴨,喜歡在中國到處旅行,基本已經算是大半個中國人了。

聊到與中國的緣分,其實并不是從他進入南京大學才開始的。

喜歡上中國,源于戴雷小時候看過的一本書,他回憶說那本書是一個德國作家在上個世紀20年代寫的,內容是一個德國小孩在中國的見聞。盡管已經記不清了細節,但就是這樣一本神奇的書讓不到十歲的他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很神奇,很棒,所以我心里一直保持這種好奇感。”于是戴雷開始買關于中文的學習材料,試著自學中文。

高中畢業,戴雷考入了家鄉慕尼黑的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LMU)學習,并獲得數學專業學士學位,除此之外,他輔修了中文。畢業時,戴雷得到了一個來中國學習的獎學金,于是,1998年進入南京大學,專修中文課程。

南京大學期間,戴雷對中國的好奇心驅使著他開始游歷中國。一年的時間,除了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他的足跡也留在了云南、四川、湖北、西藏。中國文化的多元讓他驚嘆不已,不過,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騰飛,和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也讓他做了另外一個決定。

他希望自己能解讀中國的經濟,于是南京大學后,他又回到德國拿到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之后的事情就像大家了解的一樣:2002年,戴雷進入寶馬,一呆就是十年,離職時他是華晨寶馬營銷副總裁;2013年5月,戴雷接任呂征宇成為新一任英菲尼迪中國事業總部總經理。

“中國的變化速度太快了,我覺得中國近5年的發展取得的成績,歐洲或者美國需要20年才能完成。中國每天都在創新,這個速度讓人難以想象。2002年,寶馬中國的銷量只有3000臺左右,沒有人相信有一天會有10萬臺的銷量。如果當年有人提出這個數字,一定會被當成瘋子。”戴雷說,“但如今寶馬在中國的年銷量已經超過了50萬臺。”

所以戴雷相信在中國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如今汽車與互聯網的融合已經成為趨勢,戴雷相信,如果能有一個國家可以實現這種汽車互聯網化,那一定會是在中國。

“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包括無人駕駛還有共享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用車模式。這幾個趨勢集中出現,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傳統的車企不具備互聯網的DNA,做互聯網汽車,對他們來講難度非常大。”但同時,戴雷認為“互聯網人單純覺得做汽車就跟做智能手機一樣,只需要負責設計然后找代工也不對。汽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產品,事關安全,需要長期的研發過程。這方面的能力是傳統車企的優勢。” 所以,他認為融合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互聯網造車一定是傳統和互聯網兩者的融合”,這也是創業公司的機會。

創業的想法源于戴雷在寶馬的時候跟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密切關系。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是中國頗具影響力的商業領袖組織,2006年由31位中國商業領袖、經濟學家和外交家發起成立。馬云擔任主席,里面包括了馮侖、柳傳志等商業領袖。戴雷非常敬佩中國的這些企業家,當時在心里產生了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可以像他們一樣創業。所以,當有這樣的一個機會找到他的時候,戴雷欣然接受了。

FMC的第一款車還非常神秘,沒有任何資料,但戴雷透露,第一款車將定位中高端,希望做一個智能汽車領域的“寶馬”。

(左戴雷、右畢福康)

于是,他們真的把寶馬的高管畢福康挖了過來擔任CEO,組成了“畢福康+戴雷”的組合。畢福康博士是機械工程學博士,在寶馬集團總部工作20年,擔任過底盤開發、傳動系統開發及產品戰略等方面的多個高級管理崗位,2010年起擔任寶馬集團新一代電動超級跑車i8項目總監,是全球電動汽車研發領域的一流專家。

“我跟畢福康之前認識但并不熟悉,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機會,造車是我們共同的夢想,不過有夢想還不夠。”戴雷認為FMC真正想實現夢想還得有兩個條件。

首先是很強的技術研發實力,然后是本土化能力。目前FMC團隊大部分來自于寶馬、特斯拉、奔馳、谷歌等眾多國際企業。同時,FMC還在積極引入更多的中國技術人才,未來會在南京設立研發中心。

FMC的車會是什么樣子?

“它會是一輛品質比肩奔馳、寶馬、奧迪還有特斯拉的電動車。我們最獨特的地方是會做個全新的用戶界面。未來,在這輛車里可以完全不需要手機,車會變成你的智能伙伴,它擁有很多功能,比如說導航、打電話、聽音樂、停車這樣的基礎功能,除此之外還要加上很多新的功能和交互方式,汽車可以變成一個比智能手機更好用的移動智能終端。”談到車,戴雷的話和手上的動作變得多了起來,顯然他對這輛車有著很多的期待。

戴雷表示FMC核心理念是為人們提供愉悅的出行時光。他提供了一個數據,未來世界平均每人每天會有90分鐘在車里,加起來全球所有人一天有18億小時是在車里面度過的。如果用車體驗可以改變,將非常有意義。智能化的科技,全新的車身結構,讓電動車相比傳統燃油車有了更多發揮空間,戴雷覺得FMC將會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讓生活在車里面延續。

對于無人駕駛,戴雷認為雖然現在很多公司在研究無人駕駛,但要達到level4、level5的最高水平,需要汽車決策能力非常強,要深度學習很長時間,把錯誤率達到非常低的水平。技術上未來肯定會有突破,但現在看難度很高。FMC的第一款車會安裝具備level4能力的自動駕駛傳感器和計算平臺,具體的應用還要看所投放市場的交通、法規等實際情況。

(FMC團隊)

目前對于FMC和戴雷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按照計劃落地。目前,FMC的A輪融資已經接近完成。7月末,FMC位于南京的工廠將開始動工,緊接著研發中心也會在南京成立。對戴雷來說,要實現2019年第一款車上市,時間節奏上是比較緊張的。戴雷并不擔心牌照問題,他相信只要能夠做出來一款安全、質量可靠、體驗優秀的產品就一定會拿到牌照。他們的團隊也正在積極準備申請材料。

在筆者見戴雷的當天,巧的是剛好傳出特斯拉將在中國建廠的消息,對此戴雷表示并沒有壓力。

他認為競爭永遠是個好事情,好的公司通過競爭變得更好,讓自己更優秀。特斯拉是值得敬佩的企業,因為它為汽車產業開辟了一條新的方向,無論品牌還是資本市場都非常成功。

但戴雷認為本土企業會有更多的機會,FMC植根中國,了解本土消費者,會有更好的差異化體驗,這是最核心的優勢。另外在中國做營銷,FMC也將用最本土化的策略接近中國消費者,這對特斯拉沒那么容易。所以戴雷認為未來中國會出現自己的“特斯拉”。


 
關鍵詞: FMC 戴雷
 
[ 行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的風光儲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