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能源研究會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共同推出的“新型電力系統沙龍”上,專家表示,儲能是滿足新型電力系統靈活性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風光成為主體能源提供重要支撐。
新能源的大規模發展給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帶來了巨大挑戰。“十四五”能源規劃提出要“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力爭到2025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在建裝機規模達到6000萬千瓦左右”,“加快新型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大力推進電源側儲能發展,優化布局電網側儲能,積極支持用戶側儲能多元化發展”。
據國家能源局預測,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3000萬千瓦,年均增長50%以上。
國網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抽水蓄能技術經濟研究院規劃評審中心室主任張云飛表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處理好火電機組有序退減出、風光等可再生能源有序滲透、靈活性資源合理配置三方面的關系。我國提出2030年風光總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按照15%配置儲能的規模估算,至少需要1.8億千瓦的儲能。目前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的發展規模都相對滯后,需要促進抽水蓄能與新型儲能的協同發展。
在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李臻看來,新型儲能的發展存在兩方面挑戰:一是供應鏈價格波動傳導至下游儲能市場。2021年至今,在上游原材料價格的影響下,儲能電池成本上升超過20%。項目初始投資相應增加、項目收益率下降,很多項目不具備商業可行性,導致目前一些已經招標的儲能項目暫緩執行。二是我國新型儲能市場尚未形成穩定的收益模式。新型儲能的發展受政策影響大、商業模式不清晰,盈利困難。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衛斌表示,預計風光新能源發電量到2030年將超過20%、2040年達到35%左右、2040年超過煤電成為第一大主體電源。要實現從現在的12%到超過20%、35%,甚至將來在碳中和情景下達到60%左右的比重,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條件是要靠儲能的發展。
為支持儲能的健康有序發展, NRDC清潔電力高級顧問王萬興認為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前期政府推出政策,調動社會積極性,實現儲能的快速發展。加強政府規劃,從區域角度統一規劃新能源裝機規模、送出工程和儲能設施建設。儲能的健康發展需要合理的市場機制與可行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