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國家電網公司向社會公開發布《國家電網公司2016社會責任報告》。這是公司“十三五”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也是公司連續12年在國內企業中率先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國家電網在報告中承諾,2017年國家電網發展總投入587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848億元,電網投資4657億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1600億元。完成替代電量1130億千瓦時。投產京津冀“煤改電”54項重點工程。年內新接入企業內2.6萬個充電樁、累計接入充電樁16萬個。
此前國網也公布了充電設施的長期規劃:到 2020 年建成 1 萬座充電站、12 萬個充電樁。國網將全力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充電樁。在國網建成的電動車車聯網平臺上,目前接入充電樁超過 10萬個。其中,社會運營商達 6.3萬個,國家電網公司自建 4.4萬個。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鄭柵潔日前表示為配合電動汽車的推廣,力爭 2017 年新增充電樁80 萬個(其中專用樁70 萬個、公共樁10 萬個)。截至2016 年底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近15 萬個,同期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銷售 50.7 萬輛,保有量超過100 萬輛,車樁比仍保持在7:1 的高位, 根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 年)》的要求,至 2020 年我國車樁比將達到接近 1:1 的合理水平,未來五年我國必將實現充電設施建設的快速爆發。
在專用車產銷量將在 2017年迎來爆發增長的預期下,以物流車、公交車為代表的專用充電市場將成為需求最穩定、盈利性最強的細分市場。專用車充電站運營商以及充電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業績有望高增長。能源局副局長鄭柵潔指出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中央財政獎勵資金的杠桿作用。補貼向充電環節傾斜表明政府認識到充電設施建設落后于新能源車發展的現狀。此外充電設施盈利能力有望提升,進而推動充電設施投資,緩解里程焦慮,反哺新能源車發展。
高瀾股份
公司以自有資金 4000萬元對子公司智網信息進行增資, 加強充電樁業務。智網信息完成了多項充電樁項目。公司正致力于將智網信息打造為新能源汽車充電綜合運營服務商。目前新能源汽車與充電樁比例約4.6:1,而我國計劃到 2020年車樁比例達到1:1,充電樁市場潛力巨大。
科士達
公司堅持整機和模塊銷售的商業模式,重點配套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和公共交通運營公司,并積極提供電動車充電系統一體化解決方案。2016 年上半年公司收到充電樁訂單約 6000 萬元,實現收入 3863.8萬元,同比增長 843.89%,毛利率高達 45.89%,全年預計收入在 1.5 億元左右,成功躍居國內市場領先地位。同時,公司還批量出口日本,承攬深圳市政府形象工程充電項目,并與華住酒店合作推廣智能充電。
中恒電氣
公司參與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主要集中在充電機方面,據悉,充電機作為直接充電設備,是充電站的核心。此外,公司是特斯拉充電設備伊頓電氣的代工企業,雙方已有多年合作歷史。
北巴傳媒
公司與華商三優、協鑫瑞通共同出資設立“隆瑞三優新能源汽車服務公司”,發展新能源公交車充電樁的建設和運營,公司大股東北京公交集團擁有著北京地區公共交通運營的場地、車輛等資源優勢,且北京市大力提升新能源大巴車占比,確保需求穩定提升;華商三優和協鑫瑞通能提供從產品制造、電站設計施工到充電樁運營、維護等一體化流程,強強聯合使公司充電樁業務發展得天獨厚,業績增長無憂。
合康新能
公司新能源汽車動力產品包括從整車控制器到AMT 動力系統總成,目前具有 7 條生產線,產值達到 10 億元水平。客戶方面,2016年主要針對新能源大巴車,訂單貢獻最大的主要有中通、金龍、東風、少林、舒馳、北汽福田等,今年在專用車領域將會取得突破,在乘用車的產品還在研發、實驗階段。
和順電氣
公司是最早進入我國電動汽車充放電站建設的電氣主要設備供應商之一,充電站項目正加速落地。公司與多地公交公司開展深入合作,為公司大功率直流充電設備建立了良好的市場基礎。2016 年,公司首次進入國網和南網招標充電樁體系,斬獲約 5000 萬元大單,超出市場預期,對公司發展具有標桿意義。同時,公司成立子公司和順投資,全面布局新能源行業,聚焦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穩健開拓充電樁運營市場。
通合科技
公司已成立專業子公司“通合新能源”主營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運營以及新能源車銷售及租賃(公交車及物流車)等業務;之前公告的2015年12月中標邢臺市的公交充電站建設項目(1912萬元)已陸續投入建設和試運營,這將為公司開展后續業務積累寶貴經驗。
奧特迅
公司是充電設備老牌龍頭,在上一輪電網主導的充電站/充電樁建設中就嶄露頭角,負責國網、南網多個示范項目建設,建立了良好品牌形象,市場份額居于行業前列。公司控股子公司鵬電躍能是獲準在深圳開展經營性集中式充電設施建設運營試點的兩家企業之一,后續擬以“集中快充、分散慢充、矩陣布點、柔性充電”的發展策略鋪量建設運營“樁聯網” ,初期以出租車快充為突破口,探索可持續的盈利模式;而云平臺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將實現 “車、樁、人、電網、支付系統”的信息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