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消息,高盛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多達169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影響,從汽車、鋼鐵產品、混凝土生產到空調制造,甚至包括肥皂生產,“買不到”和“買不起”成為這些企業共同面臨的困境。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關鍵詞為“芯片”的在業存續企業6.70萬家。2011年以來的十年之間,芯片企業注冊量呈逐年增長趨勢,2011年共注冊芯片企業1180家,到了2020年,芯片企業注冊量呈井噴式增長,共2.17萬家,同比增長216%。2021年截至5月底共注冊芯片企業1.57萬家,同比增長230%,芯片行業仍然呈現高速增長趨勢。

全球第三大電子產品代工商偉創力近日表示,全球芯片短缺局面將至少還會再持續一年。芯片短缺問題已經擾亂了汽車行業,威脅到了消費者科技產品的供應。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缺芯危機也在蔓延。
據外媒報道,因為疫情持續時間超預期,以及全球芯片供應持續短缺,日產將推遲旗艦電動SUV Ariya的發布時間。
上周,造車新勢力5月交付量出爐。蔚來稱,5月份,由于芯片供應波動及交付環節調整,公司的車輛交付受到短暫影響。
5月底,還有消息稱,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特斯拉即將采取措施應對全球芯片供應短缺的問題,包括預付資金確保芯片供應,以及考慮收購一家芯片工廠。
由于供應不足,芯片持續漲價。
天風證券指出,回歸到基本面,國產替代+成長性是當下時點半導體板塊的核心邏輯。芯片漲價延續,國際、國內大廠調漲芯片報價。新一輪漲價潮蔓延全產業鏈,晶圓制造、封測廠價格陸續上調。中國臺灣疫情尚未控制,半導體產能緊缺或增加。
近日,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公布的2021年一季度全球半導體發展的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設備制造商的銷售額同比增長51%,達到了2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02億元。
除了設備銷量的大增,芯片原材料供應也處于偏緊狀態。
據3月22日央視財經的報道,一顆芯片的誕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環節,設計、生產、封裝測試。從芯片企業了解到,在芯片制造的幾個環節中,原材料緊缺、產能滿負荷的情況同樣存在。在價格方面,隨著供應鏈緊張,芯片以及核心原材料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有一些甚至加價也很難能搶到貨物。
不過,研究公司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性能更好、與5G和電動車相關的芯片,才是真正被需要的且會漲價的芯片,只有能夠設計、制造這兩種芯片的企業才會賺到錢。
相關數據顯示,每輛車的平均芯片含量為350美元;純電動車的含量可達770美元;對于高檔電動汽車來講,芯片含量可以超過1500美元,是目前基本類型汽車的5到6倍。
此外,國際知名咨詢公司Alix Partners在上個月發布的最新評估顯示,由于受全球汽車業半導體短缺情況持續惡化影響,2021年汽車行業收入損失估計從610億美元上調至1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78億元)。產量方面,今年全球汽車制造商的產量將減少390萬輛,高于四個月前預測的220萬輛。
芯片危機是否會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產生持續影響?6月2日消息,花旗發布研究報告稱,今年中國新能源車銷售預期至252萬部(原本178萬),而至2025年相信可上升至784萬部(原本686萬)。
該行指出,今年的碳排放額度將可令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受惠,因生產足夠數目的新能源車,并可將過量的額度出售,即使在芯片短缺甚至無芯片的情況下,都可透過銷售額度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