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處最需要車,需要何種車?
中國的汽車產銷繼續增長,保有量已近1.6億輛,大城市已不堪重負。住在大城市里的有些人主張“剎車”!其實按人均算,平均保有量密度還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是美國的八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都不適應。我國汽車的繼續增長不可阻擋!
發展空間在哪里?用什么車去滿足需求?大城市已不堪重負,保有量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貧窮的小城鎮和農村,常常見不到汽車,需要大量的百姓買得起的“國民車”。
除了“買得起”,還應該是低碳化的,能利用低谷電的。我國每天約有十億度低谷電,不用不但浪費,而且有害,可供一億多輛小型電動汽車的消費;相當于現有汽車保有量。
中國需要“綠色國民車”!
我國汽車稀缺的地方,不能使用且不應使用普通的燃油車。一是太貴用不起,二是缺乏加油站,三是還污染環境。補貼輕、微型車下鄉的政策,成效甚微。
國家大力推動 “達標”電動汽車的發展,對缺車的地方沒有意義,因為國家鼓勵推行的電動汽車,結構復雜耗電大,要求用沉重的動力電池,價高而效低;而且充電困難,廣大地區市場不接受。這些地區非常歡迎山東等地自發興起的低速電動車,但主管的國家部委,一直以“不安全”“質量低”“低技術”等理由,通過行政審批手段予以封殺。
長期以來在缺車地區造成“百姓歡迎的,政府不允許;政府推行的百姓難接受”的局面。這似乎不像是強調群眾路線的中共領導的國家。
出路何在?需要解決“行政權力濫用問題”,認真實行“供給側改革”。按習總所說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原則辦事。
結論:適當降低功能指標的強制要求,以降低價格和使用成本,充分利用夜間低谷電(絕對低碳),先在農村和中小城市發展小型電動“國民車”,同時發展不同層次百姓需要的電動車(包括物流車)。
低速(小型)電動汽車實質上是“低指標、低能耗、輕量化的電動汽車”,“低能耗”和“輕量化”是“低碳”的根源。為什么要搞“低能耗電動汽車”:主要因為電池太重,低指標情況下,可以少背能源重量,減少能量消耗,使用效率高,購置成本低、使用成本也低。
交通管理問題,農村與小城鎮是一張白紙,車速也不必太高,不難解決。在向大中城市逐步推廣時,宜實行分類管理,通過“多層次發展”來替代能耗高、不夠環保的燃油車。隨著農村城鎮化和大規模扶貧政策的推進,三五年內中國的汽車保有量還能增加一億輛,主要就是這類車。這是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方針的迫切需要。即使高指標電動汽車的技術完全成熟,低能耗經濟型電動汽車,仍然應該盡量提倡。
學習“創新驅動與經濟轉型”的指導思想
李克強總理指出:“經過過去30多年的發展,我們國家已經走到了一個節點上。傳統發展方式的邊際效益正在降低,這個時候要依靠創新驅動,依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形成新的經濟模式、新的業態,為中國經濟提供新的動力。” 。
總理強調,發展新經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體制機制創新,釋放千千萬萬人的創造力。“有人說,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靠的是中國人的‘勤勞’。”他說,“現在,如果我們讓中國9億勞動力、特別是1.5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專業人才放開手腳,充分施展他們的‘智慧’,那中華民族將會迸發出難以想象的競爭力。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技術創新
十來年前工程院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咨詢意見,可歸結為四句話:“市場引導,低端切入,扶低促高,多層次發展”。
“市場引導”和發展初期的“低端切入”是接地氣,“扶低促高,多層次發展”,是最充分地挖掘潛力,并力爭產業創新與當前的技術水平相適應。汽車產業技術創新主要是兩個重點領域:新能源汽車技術與網聯智能技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首先要狠抓電池的研發與進步并努力開發輕量化技術;同時還要盡快補上汽車底盤與車身技術的差距。網聯智能汽車技術:近期先從ADAS(輔助駕駛系統)入手,進一步研究智能駕駛與交通技術。
汽車產業創新的一個障礙—規模效應和消費心態。汽車是規模效應最大的產業,創新、創業所需的投入都特別大。不少缺乏足夠實力的小企業和創新產品往往難以生存。新產品要千錘百煉才能成熟,只有大量高效的生產裝備到位才能保證質量和成本;在巨大投入之前,往往都缺乏競爭力。整車企業往往不愿采購創新的零部件,而愿意采購跨國公司的名牌零部件。中國的消費者多有講排場的毛病,傾向于購買國外名牌,這也增加了雙創的難度。
新能源關鍵技術的進步與期待
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的差別只在動力系統,可以“彎道超車”,但也繞不過傳統的汽車技術的差距。
在多方的努力下,目前電池的進步較為明顯。磷酸鐵鋰的電池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應用,能量密度從2007年的90瓦時/公斤提高到目前140瓦時/公斤,三元材料近幾年得到了重視,也開始批量化地上車,能量密度能夠得到180瓦時/公斤,與國際單體的水平基本上同步。磷酸鐵鋰電池比2007年輕了一半,但目前安全問題尚需進一步解決;電池的系統價格從2007年的5元/瓦時下降到了3元/瓦時。比功率最高達到了3000瓦/公斤。另外,鈦酸鋰的電池也解決了氣脹等一系列的技術問題,也得到了實際的應用。但就目前已達到的水平,還達不到無需補貼的要求;期待比能量與價格再降低一半!
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關鍵問題——調動積極因素
目前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認識還不夠一致,使得發展動力互相抵消,必須認真學習中央精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進汽車的低碳發展。
目標,就是習主席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路線,就是各級干部長時間反復學習的:群眾路線和科學發展觀。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新動能,一定要講究實效,順序漸進。要根據我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來發展低碳交通。電池是技術關鍵,要實事求是,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要與當前經濟與科技發展水平適應,不要排斥深受群眾歡迎的鉛酸電池;當然也要與時俱進。“先殺驢再找馬”雖然能充分表現出“革命氣概”,但似乎并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我們主張在沒馬的時候,不妨先騎驢上路,再積極地找馬。不應該為表示找馬的決心先把驢都殺光。
要從實際出發,努力清除障礙;應該尊重市場,適當“放低準入門檻”。要重視農村和貧窮地區的需求,倡導“綠色國民車”,促進節能、低碳、扶貧+新型城鎮化。
新經濟孕育新動能
李克強總理強調:“這兩年,傳統汽車產業的產銷增速持續走低,但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卻實現了‘爆炸式’增長。這既表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生命力,也表明‘新經濟’正在孕育產生巨大的‘新動能’。我們當前正處于新舊動能轉化‘拐點’,只要讓‘新經濟’壯大起來,把‘新動能’培育起來,中國經濟就不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柳暗花明又萬村’!”
按中央的指導思想,先把“綠色國民車”在缺車的地方先發展起來,新能源汽車的‘新動能’就會培育起來,中國經濟就會是‘柳暗花明又萬村’!”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產業政策
這應不屬于技術創新問題,是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問題。但對創新的影響更大。
以手機為例。手機為什麼容易創新?準入門檻低,開始時出現了很多山寨手機。質量差,但非常便宜。接著,由于市場的篩選和推動,質量逐漸提高,后來就出現了小米、華為等很不錯的國產品牌的手機。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也都是如此。沒有嚴格的目錄審批,但發展都很好。
汽車是產業政策最嚴格的產業,也是最難創新的產業。新生產品和企業必須花“九牛二虎”之力,甚至挖門盜洞去搞到目錄,否則就無法生存。創新就像種樹,需要足夠的自由空間和養分,否則小樹就不能成長。
市場驅動與產業政策時有沖突
中央不斷提倡“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主要的管理部門似乎一直在陽奉陰違,為“防亂”,實行嚴格的行政管理,緊握審批權。在汽車行業,長期存在“九龍治水”現象,人們說:“汽車像是唐僧肉”誰都想吃一口。
權力與利益往往是孿生兄弟,汽車企業準入的審批權和營銷權造成不少干部腐化落馬。高筑準入門檻嚴重損害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百姓的利益。
學習中央產業政策的思考
中央提出:“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不少企業家在問:“什么叫轉型?(感到無從轉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怎么能創新?
中央強調“供應側改革”。如果不準供應人民向往的產品,供應側怎么改?“要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為什么具體掌權的部門與官員可以不顧群眾需求,和市場表現而強行封殺?“發展新經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體制機制創新,釋放千千萬萬人的創造力。”體制如何創新?(企業家與消費者都無能為力),需要從上而下實現體制變革,限制具體掌權部門與官員不按中央精神辦事的權利。
中國要追求特斯拉嗎?
特斯拉在美國走紅后,也一直受到我國一些人,包括政府要員的追捧。現在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認識到,特斯拉主要是富人的玩具,它絕不能是中國新興產業的主要載體,和解決中國民生問題的主要產品。特斯拉的主要創新是在商業運作、生產理念和電池管理方面,實際上傳統汽車結構主要是購買蓮花的技術。不過它在資金運作上有一個法寶,可以賣排放指標(這不是企業自己可以做到的,中國目前還不可能)。
特斯拉模式的創新在中國是無法實現的。馬斯克拿不到資質!這是中國的體制問題。常常是行政的力量超過市場的力量,這也是某些國家不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客觀原因。
當前還要支持低速電動汽車嗎?
低速(小型)電動汽車實質上是“低指標、低能耗、輕量化的電動汽車”,“低能耗”和“輕量化”是“低碳”的根源。
為什么要搞“低能耗電動汽車”?主要因為電池太重,低指標(速度、里程)情況下,可以少背能源重量,減少能量消耗;使用效率高,購置成本低、使用成本也低。
不少官員反對低速電動車原因,是在大城市會增加交通管理的復雜性。但農村與小城鎮是一張白紙,車速不必太高,交通管理問題不大。在向大中城市推廣時,宜在“多層次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分類管理。
估計三五年內中國的汽車保有量還要增加1億輛,應當主要就是這類車。這是農村城鎮化和扶貧發展的迫切需要。即使高指標電動汽車的技術完全成熟,低能耗經濟型電動汽車,仍然應該盡量提倡,以節省能源,保護環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對待低速電動汽車的標準有很多爭論。長期以來,有些人反對制定低速電動汽車標準,因為標準一出似乎就等于承認其合法化。另一些人故意把低速電動車標準的指標提高到遠高于國際低速電動汽車的水平,大大提高其成本,使其在市場上不能生存,其實這是一種扼殺低速電動車的絕妙手段!如何發展新能源汽車,實際上存在著不同的思路,不同路線的不斷爭論。
應把目光投向農村
先在農村推廣綠色國民車,可以說是利國利民,毫無障礙;只要認真生產,管控質量,即可迅速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阻礙只有一個,就是當權者的態度。
農村推廣低速電動汽車,可迅速形成強大的新興產業。低速電動車在農村可以載人也可以拉貨,容易演變為各種農用車輛和機械,必將大大推進農業的機械化與電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貧窮地區要脫貧,首先要改善交通。“要想富,先修路”,農村的道路起初要求不高,容易修,關鍵是要有車,有路有車經濟就活起來。交通工具與農業機械的演變和結合,將有力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工業化。
貧窮地區不少是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是多數城里人向往的休閑旅游勝地,但卻因缺車而不便到達;一旦有了一定數量的“綠色國民車”,窮山僻壤將因旅游業和各種副業的興起而脫貧,適當規劃建設,自然就能實現環境淳樸優美,農村野趣濃郁,又生機盎然的低碳城鎮化。在實現農村低碳城鎮化、現代化的同時,必將推進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更能進一步推動廣大地區的脫貧事業。
“綠色國民車”在推廣應用和不斷篩選中必然會進一步提高,并推進電動汽車的“多層次發展”;從而拓展在中小城鎮和城市的多種應用,更充分地滿足城市綜合交通,生產與生活的需要,不同產業與技術上融合提高,有利于全面促進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
汽車領域如何貫徹中央的經濟工作思路
我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長期的狀態是:國家推動的市場不接受,市場歡迎的政府要封殺。
近期通過大力補貼來推動高端電動汽車,雖對電動汽車的發展有所促進,但仍不能解決權力與市場的沖突。解決的根本出路在于“供給側改革”。
電動車的“供應側改革”應該怎么改?小型電動汽車的需求側已非常旺盛,但供給側不通暢(不允許)。新能源汽車的最大需求在哪里?在農村和貧窮地區。應該讓綠色國民車(包括低速電動車平臺上發展的電動物流車)合法化(大城市管理復雜,可留在下一步步解決)。這將有力地促進農村城鎮化,現代化;和農業規模化、工業化。特別要在農村倡導“綠色國民車”。在此基礎上提高水平,創造條件擴大其應用范圍。這將大規模地促進“節能、低碳、扶貧+新型城鎮化”。
小結:幾點啟示與建議
“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都是推動中國崛起,利國利民的好政策。管理產業的部門與官員應該認真執行中央經濟工作思想,充分尊重市場的選擇和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目前有關新能源汽車的創新、創業的門檻都偏高,而且主要都是從大城市與傳統大企業的情況出發;它們都不適合農村、貧窮城鎮和發展新興產業的需要,一直阻礙新興產業的發展。應該從農村城鎮化和廣大欠發達地區脫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新動能”的戰略需要出發,合理地放低企業資質和產品許可這兩個準入門檻,先從農村和貧窮地區開始試點,發展“綠色國民車”,推進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國民車” 的進步升級不能只重視速度與續駛里程指標,更主要的是向節能低碳與互聯網結合,向智能化及更有效的產業模式(如手機的分工合作生產模式)方向發展。
創業、創新都需要足夠的自由空間,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限制與捆綁,“產業準入要實現負面清單管理”。
變革舊習慣,探索新模式,放低準入門檻,加強過程監管,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才能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解放新動能,打造汽車產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