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新型儲能的“任務清單”

發布日期:2021-11-16  來源:能源評論  作者:中國風光儲網--新聞中心

核心提示:10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公開發布。文件在新能源方面明確提出,
 10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公開發布。文件在新能源方面明確提出,“到2030年,實現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在儲能方面提出,“加快推進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加強電化學、壓縮空氣等新型儲能技術攻關、示范和產業化應用”。
 
2020 年是“新能源+新型儲能”實現平價的關鍵時間節點。我國新型(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自2018年突破1吉瓦后,2020年新增裝機規模達到1.56吉瓦,系統成本突破了1500元/千瓦時的關鍵拐點。
 
2021年,新型儲能的風口已經到來,伴隨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臺,儲能市場機制逐漸理順,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拓展。同時,新型儲能仍然面臨安全性挑戰以及經濟性、應用場景不足的問題,未來應如何攜手新能源發展擴大,推動整個能源系統走向清潔低碳?
 
“新新”何以向榮
 
對于電力系統而言,儲能就是將電能暫時以機械能、化學能、熱能等形式儲存起來。為何“新能源+新型儲能”獨得恩寵?
 
實際上,新能源的特性已有定論:天然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屬于“靠天吃飯”,不可測、不可調、不可控,關鍵時刻不頂用。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將新型電力系統建立在不穩定、不可靠的體系上,會帶來極大風險,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基于這樣的現實壓力,“新能源+儲能”模式逐漸得到決策層和產業界認可,儲能的發展應當與新能源成正比也形成共識。
 
首先是認知層面,業界對于“新能源+新型儲能”組合優勢的理解逐漸到位。
 
目前,商業化的儲能主流技術主要包括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等。其中,抽水蓄能無疑是規模化儲能的中堅力量,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抽水蓄能的裝機容量占比仍然超過90%。但抽水蓄能因為投資和站址的要求較高,未來增長空間受限。而以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為代表的新型儲能因為安裝靈活、建設周期短、應用范圍廣等優勢,已經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儲能技術,更是被視為新能源發展的標配。電化學儲能全球裝機占比從2017的1.7%上升到2020年的7.4%,且未來的成長空間依舊巨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對“新能源+新型儲能”的組合推崇備至,他推薦兩類具有顛覆性影響的技術,“一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陽能、風能發電和電網友好技術;二是高效率、低成本、長壽命儲能技術,它的規模化廣泛應用,將顛覆傳統電力系統運行方式,開啟全新的電力生產分配新模式,為構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一代電力系統奠定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更是多次公開力挺新型儲能:“化學儲能不受地理、氣候條件的限制,規模可大可小,特別是其能量轉換效率高達80% 甚至90%以上,且伴隨技術進步價格不斷下降,是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利器,可以徹底解決‘棄風’‘棄光’問題,在未來能源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德國萊茵TüV集團電力電子儲能及燃料電池技術服務全球兼大中華區總經理李衛春認為,德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經驗表明,“光伏+儲能”模式可以帶動更多的儲能應用,將是未來儲能應用的主流發展模式和最佳商業途徑。
 
其次是政策層面,利好政策助力下,我國新型儲能開啟了爆發式增長。
 
10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開表示 ,下一步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 在新能源、儲能設施建設等領域開展增量混改。
 
 
此前,已有密集政策出臺。比如,2020 年國家能源局出臺了兩個一體化政策: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此舉讓多能互補成為新能源電站開發的趨勢。
 
今年7月公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 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接近2020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的10倍。對于儲能技術多元化,該指導意見提到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飛輪儲能、鈉離子電池、儲氫、儲熱等多項新型儲能技術。
 
同樣在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的通知》要求,鼓勵發電企業自建、購買儲能或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資源。該通知提出,超過電網企業保障性并網以外的規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掛鉤比例(時長4小時以上)配建調峰能力, 按照20%以上掛鉤比例進行配建的優先并網。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全球儲能數據庫統計,截至2021年6月,我國已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文件明確提出新能源配儲能的要求,其中青海、新疆和陜西等地同時公布了地方性補貼政策。據了解,各地對配備儲能的要求大致包括了“儲能規模在項目容量的10%~15%”“連續儲能時長2~3小時”等條款,同時也要求配備的儲能設施具備調峰能力,并與市場化項目同步建成并網。
 
市場表現更是積極。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國內新增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過10吉瓦,同比增長超600%,且裝機規模較大的項目數量達34個,是去年的8.5倍。從全球來看,來自CNESA的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規模達 4.7吉瓦, 規劃、在建項目規模超過 36吉瓦,絕大多數都是應用在風光發電側的項目。
 
如何存“光”儲“風”
 
發展儲能是長久之計,也是當務之急。看起來美好的新型儲能,如何在實現規模化應用的同時保障安全,打開新格局,形成新業態,開拓新模式?
 
每臨大事有靜氣。儲能作為萬億元級賽道,必將享受時代的紅利。新型儲能作為產業之星,也要承擔責任,沉下心來梳理好任務清單,執行好操作手冊,不斷解決技術、安全和路徑等新老問題,才能迎來“新能源+新型儲能”共贏的好局面。
 
技術實力是根本。儲能本質是能量的時空轉移,抽水蓄能“四度換三度”的原理同樣適用于新型儲能。企業要高度注重電池技術創新,通過科技研發不斷提升現有技術水平,研發新的技術路線。目前新型儲能技術正在進入一個變革的周期,從電池技術到工程應用領域,大電芯、高電壓、水冷液冷等新產品新技術逐漸登場,儲能系統也在向大容量、混合級聯方向持續演進。突破性的技術可以帶來經濟性的極大提升,從綜合發電成本來看,目前光伏+儲能的綜合成本已接近燃氣成本,且有望進一步降低。
 
此外,還要認識到,儲能系統不僅僅是電池,也需要與信息化技術結合,推進瓦特+比特的融合。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侯金龍認為,儲能系統是融合了電化學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數字技術、散熱技術,甚至AI技術構成的整體系統。
 
安全運維是基礎。儲能要實現規模化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要對項目進行規范管理。目前,新型儲能電站大都建設在偏遠的特定區域內,安全只影響系統本身。未來,新型儲能系統會逐漸進入園區、建筑、家庭,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必須保證人身、財產的安全。侯金龍表示,在產業層面,要與住建、消防等相關部門攜手盡快建立安全標準;在企業層面,應聚焦電力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兩大領域,將相關技術融合創新來解決電池的不一致和不確定性問題,打造智能化運維解決方案,保障儲能系統的安全和效率。
 
李衛春則提供了有關第三方的思路:必須借助經驗豐富的第三方機構來協助儲能電站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的質量把控,特別是在建設初期第三方就需要介入。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第三方技術服務可以讓新型儲能電站更健康,質量更有保障。
 
商業路徑是關鍵。好的商業模式甚至勝過技術進步帶來的益處。
 
2020年11月5日,青海省格爾木美滿閔行儲能電站(裝機規模為32兆瓦/64兆瓦時)并網投運。這是國內由獨立市場主體投資建設并參與市場化運營的第一座共享儲能電站,也是“新能源+新型儲能”的一個創新嘗試,為今后電網側儲能電站的大規模并網探索了全新的市場化運營模式。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完善政策機制、營造健康市場環境方面給出了探索的方向,包括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健全新型儲能價格機制、健全“新能源+儲能”項目激勵機制等領域。對于業界關注已久的問題,比如,儲能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中長期交易、現貨和輔助服務的體制機制、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容量電價機制以及電網替代性儲能設施成本收益納入輸配電價回收等,都給予了明確的支持。
 
專家認為,儲能項目在商業價值之外,還具有眾多外部性價值,比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降低現有基礎設施的升級成本、提升其安全性,改善電力普遍服務水平等。這些因素很難在現有的價值體系下用貨幣衡量,需要通盤考慮如何在儲能的系統價值、社會價值和戰略價值中體現。
 
從海外市場數據來看,中國新型儲能的裝機規模仍處于低位。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為16.9 吉瓦,其中,美國、歐洲、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合計占據海外累計裝機規模的94%。
 
中國新型儲能的空間很大,未來前景可期。10月10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正式發布我國首個儲能行業景氣度指數。該儲能指數參照科創板指數編制方式,選取了儲能產業鏈上中下游不同環節市值較大、流動性較好的52家企業。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表示: “希望通過二級市場來觀察與研究儲能類企業的發展趨勢,分析重要事件對行業的影響,提高儲能企業對二級市場的敏感度,以期更多的儲能企業能借力資本市場,實現企業快速發展,加速儲能產業發展。”
 
1 0 月1 6 日, 全球最大儲能項目——沙特紅海新城項目(1 3 0 0兆瓦時)成功簽約。同一天,我國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在點火起飛前,航天員翟志剛仍然有條不紊地核對操作手冊上的任務清單。新型儲能產業在奔向星辰大海前,同樣需要細致厘清每一項任務和責任,再根據操作手冊逐一落實。唯其如此,才能聚勢謀遠,存光”儲“風”,破浪前行。

 
關鍵詞: 儲能
 
[ 新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的風光儲行業信息網站